胰腺癌肝转移合并血小板增多一例
2009-07-24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血小板增多症(Thrombocythemia)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因不明,多见于成人,血小板计数常在800×109/L~1 000×109/L以上且形态功能异常,有出血倾向和栓塞症状。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很多:病毒、细菌感染、外伤、出血、营养缺乏、肾病、肿瘤与遗传性疾病等。我院收治1例胰腺癌肝转移患者合并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9岁,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7个月伴发热3周,于2005年7月26日收入院。患者2004年12月9日因“右上腹疼痛伴皮肤巩膜黄染4周”于我院诊断为胰头癌,2004年12月16日于全麻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见胰腺头增大,可扪及大小约5.5cm×5.0cm×3.0cm质硬肿物,侵犯肠系膜上静脉,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胰头中分化腺癌Ⅲ期(T3N1M0),肿物无明显包膜,呈浸润性生长,破坏胰头大部分胰腺组织,肿物穿透胰腺被膜与十二指肠粘连,穿透十二指肠肌层达粘膜下层。术后给予4个周期化疗,方案为GCF(吉西他滨1 000 mg/m2+5?Fu 500mg/m2+甲酰四氢叶酸钙200mg用静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休息1周,间隔6~8周进行下一疗程化疗,CA19?9稳定于80~140u/ml之间。此次入院前3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以午后最明显,体温在38℃~39℃之间,最高达40.2℃,伴寒战,在当地医院考虑可能存在感染给予广谱抗菌素治疗2周,但是患者体温出现持续发热,经更换多种抗菌素均无效。入院查体:体温38.4℃,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无压痛,未见皮肤瘀斑与出血点,肝脾肋下未及,腹部未扪及肿物。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5×109/L,中性粒细胞65.1%,血色素110g/L,血小板543×109/L。凝血酶原时间13.5s(正常值11s~14.5s),活动度93%(正常值70%~120%),纤维蛋白原316mg/dl(正常值200mg/dl~400mg/d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6.5s(正常值28s~43.5s),D?二聚体0.11mg/ml(0~0.5mg/ml)。总蛋白73.3g/L,白蛋白43g/L。血钾4.2mmol/L,血钠137mmol/L,血氯99mmol/L。癌胚抗原2.41ng/ml(正常值0~3.4ng/ml),CA19?9 431u/ml(正常值0~35u/ml)。胸片:双肺未见异常。腹部B超:肝左叶多发实性肿物,直径1~2cm,边界清楚,考虑为胰腺癌肝转移。腹部CT:肝脏多发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血、尿、便与痰培养均为阴性。应用萘普生(250mg 每12小时1次)可以有效控制患者体温在37℃以下。请风湿免疫科及血液科会诊排除相关疾病,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考虑患者持续发热与胰腺癌肝转移有关。患者此次入院后给予GCF化疗(吉西他滨1 000mg/m2+5?Fu 500mg/m2+四氢叶酸钙200mg静脉注射),化疗后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复查白细胞3.0×109/L,中性粒细胞60.2%,血色素113g/L,CA19?9 248 u/ml(正常值0~35 u/ml),血小板下降至402×109/L。化疗结束1周后血小板复又上升至481×109/L,目前仍在随访中。
2 讨论
临床上肿瘤导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占所有病因的1/3。常见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卵巢癌与白血病等[3]。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血小板形态、功能与生存时间一般正常,血小板计数大多在400×109/L~1 000×109/L。本例患者诊断为胰腺癌肝转移后出现血小板升高,最高达543×109/L,给与全身化疗后血小板计数一度下降至402×109/L,但是随肿瘤进展血小板计数重新升高。
本例患者原发肿瘤转移后出现血小板增多症,考虑与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包括血小板生成素(TPO)、IL?6以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研究发现,合并有血小板增多症的肿瘤患者血清中TPO水平也同步增高。手术切除病灶后,血小板与TPO水平均下降,血小板增多症可能是反应肿瘤负荷的重要指标。
(编辑:刘辉)收 藏 到 网 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