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有了较大变化国际准入壁垒高耸
2009-07-27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最近几年我国阿司匹林出口量呈逐步下滑态势,其原因引人关注。2003年,我国阿司匹林出口量达到近9000吨;2005年出口量降至7522吨;2007年出口量又跌破7000吨大关,为6989吨;2008年,出口量比上年又下降了9.39%,仅为6337吨,和2003年相比下降了近3000吨。
国内:生产格局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阿司匹林主要生产厂家为山东新华制药集团、南京制药厂、吉林制药公司这3家老国有企业,各自产能均超过3500吨,多年来产量一直占据全国90%左右的份额,出口量占据全国95%左右的份额。而且,这3家企业在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保持较高的水平,并拥有畅通的外销渠道和广泛的客户,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口碑。
最近几年,我国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有了较大变化,主要是三大老国企生产厂区都在市区,近年来,环保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搬迁问题。南京制药厂阿司匹林原生产规模为3500吨,年产量为3000吨,年出口量为2500吨左右,2003年该企业因环保问题将生产厂区从市区搬迁到郊区的化学工业园。吉林制药阿司匹林原生产规模为4500吨,年产量为3500吨,年出口量为3000吨左右,2006年该企业也因环保问题搬迁。搬迁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很大,加之搬迁后各种开支增加,使得生产成本加大。阿司匹林原料药原本就是微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行情好时每公斤价格为3美元多,行情不好时每公斤价格仅为1美元多不到2美元。而近年来企业的环保费用不断增加,出口退税率也有较大下降,一旦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就无法参与市场竞争。
因此上述两家企业搬迁后,其阿司匹林生产就不大正常,有的已很少生产。
市场出现空缺就要填补。近年来,山东新华制药集团不断扩大产能和产量,产能从4000吨扩大到8000吨,产量从3000吨扩大到6000吨,出口量也大幅增加。此外,市场的缺口也加速了我国阿司匹林生产由经济较发达地区向各方面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转移。以前三大企业正常生产时,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压制了其他企业的发展空间。当市场有了空缺,不少企业纷纷加大了阿司匹林的投入,规模和产量不断扩大,迅速成长为阿司匹林生产新的生力军。如:河北敬业化工集团、陕西华阴锦前程药业公司、安徽东盛制药公司、牡丹江双友化工制药公司、湖南中南制药公司等。这些企业年生产规模都在1500吨以上,其中,河北敬业化工集团生产规模达3000吨,年产量为2500吨;陕西华阴锦前程药业年产能3300吨,具有自营进出口权。这些企业身处中西部地区,生产成本虽然较低,但在技术、质量等方面和老国企相比还有差距,产品出口受到一定影响。
据悉,山东新华制药在今明两年也将搬迁。一旦搬迁,其阿司匹林生产能否很快恢复正常、生产成本能否控制得好、对我国阿司匹林出口有多少影响?这些都还有待观察。
国际:准入壁垒高耸
我国阿司匹林出口量不断下降的国际因素主要有:
——质量标准提高。全世界主要的阿司匹林市场为欧洲、北美等地,每年消耗阿司匹林的量约占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二。多年来,我国阿司匹林出口到欧洲、美国等地的量占总出口量的很大一部分,一些企业先后通过了欧洲COS证书和美国FDA审批。
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先后提高了阿司匹林的质量标准,如英国药典中阿司匹林的质量标准就有了较大变动。在英国药典1998版中,阿司匹林杂质的检验方法为化学检验法,检验结果要求总杂质含量不超过一定标准即可。而在英国药典2000年版中,该条款就有了很大改动,杂质检验方法要求用高压液相色谱检验,检验结果除要求总杂质含量不得超标之外,还列出6个具体的杂质检验项目都不能超标。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要求。进几年,越来越多的欧美客户要求我国出口的阿司匹林按英国药典2000年版标准,我国有的企业部分批次的阿司匹林就因某一项杂质要求不达标而影响出口。此外,6个单项杂质都达到标准也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反倾销调查案增多。自20世纪末以来,针对我国阿司匹林的反倾销调查事件不断增多,从而增加了我国产品的出口难度。如美国,自1999年起,已多次针对我国出口的阿司匹林提起反倾销调查。
——“绿色堡垒”障碍。欧盟制定的R法规已正式生效,涉及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影响中欧之间90%以上的化工产品贸易额,使中国面临入世以来最大的“绿色堡垒”。由于所有物质检测和注册的费用均由企业承担,将加大我国企业的成本费用。
阿司匹林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应用都十分普遍,市场需求刚性十足,几乎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全球每年消耗的阿司匹林制剂已达1500亿片。可以料定,今后其市场用量还将进一步扩大。面对近年来出口下滑的局面,我国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将精力从过去的单纯抓产量、抓出口量转变到抓技术、抓质量、重视环保工作上来,下大力气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此外,生产厂家还应适度进行市场调整,兼并联合,改造扩产,最终形成1~2家规模化的大型阿司匹林生产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