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微创治疗
2009-07-28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肺癌是当前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肺癌的发病率不断增长,尤其在工业发达的国家更加突出。1985年统计,世界最多发的12种癌症中,肺癌高居榜首,新发癌89.6万,占恶性肿瘤的11.8%。根据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和国际肿瘤登记学会(IACR)的登记,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肺癌发病率均很高。 肺癌流行趋势的另一个特点是,近年来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布的变化:腺癌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已取代鳞状细胞癌的位置,成为各种性别、种族中最为常见的组织学类型。 肺癌的种类很多,临床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其中小细胞肺癌占10%~20%,早期转移,但对化疗比较敏感;非小细胞肺癌占80%~90%,对单纯化疗及放疗均不敏感,只有少部分早期发现没有转移的患者可以外科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一经发现就失去了外科手术治疗的机会。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以往多采用局部化疗或放疗,因肺癌细胞对单纯化疗或放疗不敏感,疗效不佳,很难达到临床治愈。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影像设备如:B超、CT、MRI及数字减影机等的出现,延长了人的视觉,使医生不用打开人体组织即可看到精确的人体内部结构、病变的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而医疗器械的发展如:导管、穿刺针、内窥镜等延长了人手,使医生不用打开人体组织即可到达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治疗的前、中、后都在影像监视器的监视下直视手术,而且术后的治疗效果也是用影像手段如: CT、MRI等追踪观察,疗效肯定。医学领域已从继内、外科之后步入了第3个治疗阶段:微创性及无创性的治疗阶段。许多疾病不再像以往手术那样打开胸、腹、头颅等才能清除体内的病变,而是在电视监视器或其他仪器的监视下,通过皮肤把一根微细的导管、穿刺针或内窥镜送到病变部位进行治疗,选择性治疗病变组织而不损害周围正常组织。 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我们在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CT介入疗法治疗肺癌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改变了以往单纯支气管动脉局部化疗、对化疗药不敏感的非小细胞性肺癌效果欠佳的不足。首先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术,明确肿瘤的动脉供血,然后把一根很细的介入用导管在X线引导下,送到供应肿瘤血管支———支气管动脉,把肿瘤比较敏感的表阿霉素、卡铂、足叶乙甙等高浓度的化疗药物注射到供应肿瘤血管内,让药物直接作用肿瘤上,使肿瘤组织接受的药物浓度高于正常组织几百倍,直接化学杀伤肿瘤细胞。这样药物对肿瘤作用最强,而对正常人体组织损伤很小,使免疫系统和体质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 注药后再注入适量的栓塞剂———超液化碘油,阻断肿瘤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支,然后注入明胶海绵阻断肿瘤供血动脉主干,栓塞肿瘤血管、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这样既可造成肿瘤缺血坏死,又可使抗肿瘤药物直接杀伤癌细胞。 对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脊髓动脉吻合支,发现脊髓动脉吻合支时禁止栓塞,否则会引起脊髓截瘫、二便失禁等严重并发症。对栓塞化疗后的肿瘤和无法栓塞的肺癌进行CT定位用细针直接穿刺到肿瘤中心,注入无水乙醇,直接杀灭肿瘤。在CT立体定位下,经皮作肺部病灶穿刺,穿刺针直接穿刺至预定的肿瘤部位,注射使肿瘤坏死的药物直接杀死肿瘤组织。两者结合应用发挥各自的长处,相互弥补治疗肿瘤的不足,既可使虽经过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后仍有侧枝循环或濒死的癌细胞在CT介入治疗下,使肿瘤组织坏死较彻底;又可弥补单纯CT介入治疗只杀伤癌细胞而不能作用供应肿瘤的血管的不足。 对纵隔淋巴结转移造成气管及支气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呼吸困难者,放置气管及支气管支架治疗呼吸困难;对引起气管食管瘘者放置带膜的食管支架,解决因食物及液体成分进入肺内引起的呛咳和肺部感染及进食问题;对纵隔淋巴结转移造成食管狭窄引起进食困难者,放置食管支架解决食管狭窄所引起的进食困难;对纵隔淋巴结转移造成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者放置上腔静脉支架,解决上腔静脉受压引起的上肢及头面部浮肿问题。有些医生和患者、家属忽略了肺癌等多种疾病并发的呼吸困难可由气管和支气管狭窄所造成,没能积极治疗。其实,支架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