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初筛普查
2009-07-29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我国从1971年开展测血内甲胎蛋白(AFP)普查肝癌以来,已检查近500万人次,发现了400余例无症状的肝癌患者,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创造了条件,并积累了许多普查肝癌方面的经验。普查肝癌经历了三个时期。1972年到1982年,以甲胎蛋白普查肝癌主要在江苏省启东县农村地区和上海市的部分工厂未加选择的自然人群中进行,当时肝癌的检出率约14/10万。这阶段耗费人力物力过多;发现我国肝癌病人中约有30%为AFP阴性病例,以检测AFP方法普查肝癌将漏诊30%的肝癌病人。从1982年到1991年,开始在肝癌的高危人群中筛查肝癌,筛查对象是:①35岁以上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②35岁以上的慢性肝炎患者。包括不明确为何种类型肝炎病史五年以上,尤其是男性并有肝癌家族史者。检测方法则采用AFP和B型超声(实时超声)联合检测。在肝癌高危人群中肝癌的检出率约500/10万,较在自然人群中的检出率提高了34.5倍,较好地解决了耗费与效益的矛盾。也基本上解决了AFP阴性病例被漏诊的问题。而且,B型超声检查也使一部分AFP低浓度的肝癌病例能得到及时的确诊。但每年检查一次,受检对象往往又是初次检查,普查出的病例中仍有非早期肝癌患者。所以,1992年以后在上海、江苏启东和南通等肝癌高发区开展了在一定高危对象中、每年两次的跟踪筛查,结果证明这能发现较多的亚临床的(没有症状的)早期肝癌病例。所以,筛查的间隔时间对高危人群来说,定为半年是较好的。
建立一个肝癌筛查队列,统一管理,让肝癌高危对象有机会得到定期的筛查, 这是取得筛查效益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对高危人群的定期监测,才能保证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获得长期生存。
1999年,《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方案》建议:
㈠筛查对象的选择:有慢性肝炎病史,或乙肝病毒(HBV)感染证据,(但应除去单项抗H阳性者);或有丙肝病毒(HCV)感染证据的人群为高危人群。男性45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是肝癌的高发年零。包括由肝癌家族史特别是有直系家族史的对象。
㈡筛查方法:
⒈甲胎蛋白(AFP)检测:ELISA法敏感度高,方法简便,价格低廉,目前被普遍采用,但也易出假阳性。AFP的放射免疫法,准确度高,但其方法复杂,价格较贵,不适合用于筛查。但可用于验证AFP的ELISA法的结果是否正确。
⒉实时超声检查(B型超声仪):联合应用甲胎蛋白和实时超声检测,基本上解决了AFP阴性病例被漏诊的问题,而且,实时超声检查的应用也使一部分AFP低浓度的肝癌病例能得到及时的确诊。
㈢筛查频度:肝癌的自然病程约为2年,其中亚临床期为8个月,对原发性肝癌来说,亚临床肝癌被认为是可治的。所以肝癌的检查间隔定在半年一次可保证绝大部分的肝癌发现在亚临床期并可被治愈。
㈣检出有关疾病及癌前病变的处理:在肝癌筛查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与肝癌相关的疾病及癌前病变,如慢性肝病、肝硬化。对这些疾病的处理有可能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㈤随访的要求:
⒈AFP增高病例的随访:AFP放射免疫测定的正常值<20μg/L,凡超出正常值的对象皆应进行随访。随访检测项目包括AFP(放射免疫法)、谷丙转氨酶及实时超声检查。
AFP21~100μg/L, 应每2月检查一次;
AFP101~200μg/L, 应每月检查一次;
AFP>200μg/L, 应每半个月检查一次。
若AFP浓度在200μg/L以上并持续不降,而实时超声未发现病变者,应作CT检查。
⒉实时超声发现可疑占位性病变的随访:若实时超声发现具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而AFP明显增高,则肝癌的诊断已经成立。如若AFP正常或仅轻度增高(<200μg/L)则宜作CT检查印证实时超声检查的结果,若也呈明确的肝癌CT图像,则肝癌的诊断也可成立。若为可疑占位病变应注意随访检查。应结合受检人的肝病背景、AFP浓度、影像检查综合考虑:①如倾向于良性病变则可定期随访;②如倾向于恶性病变,则视病变的部位,若估计能通过肝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者则应作肝穿刺检查,如不适合作肝穿刺检查者则可作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并经肝动脉住入碘化油(Lipiodol),术后2~3周再作CT检查,诊断多能明确。唯有当CT检查不能证实“占位性病变时,才需随访检查。此种情况宜每2~3个月作一次实时超声与AFP检查。
影响肝癌筛查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是经确诊的早期肝癌能否得到及时治疗,尤其是手术切除。筛查必须有完整的诊断、治疗措施相配套。以保证筛查实施后确能有效的降低肝癌死亡率。
建立一个肝癌筛查队列,统一管理,让肝癌高危对象有机会得到定期的筛查, 这是取得筛查效益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对高危人群的定期监测,才能保证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获得长期生存。
1999年,《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方案》建议:
㈠筛查对象的选择:有慢性肝炎病史,或乙肝病毒(HBV)感染证据,(但应除去单项抗H阳性者);或有丙肝病毒(HCV)感染证据的人群为高危人群。男性45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是肝癌的高发年零。包括由肝癌家族史特别是有直系家族史的对象。
㈡筛查方法:
⒈甲胎蛋白(AFP)检测:ELISA法敏感度高,方法简便,价格低廉,目前被普遍采用,但也易出假阳性。AFP的放射免疫法,准确度高,但其方法复杂,价格较贵,不适合用于筛查。但可用于验证AFP的ELISA法的结果是否正确。
⒉实时超声检查(B型超声仪):联合应用甲胎蛋白和实时超声检测,基本上解决了AFP阴性病例被漏诊的问题,而且,实时超声检查的应用也使一部分AFP低浓度的肝癌病例能得到及时的确诊。
㈢筛查频度:肝癌的自然病程约为2年,其中亚临床期为8个月,对原发性肝癌来说,亚临床肝癌被认为是可治的。所以肝癌的检查间隔定在半年一次可保证绝大部分的肝癌发现在亚临床期并可被治愈。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123
㈣检出有关疾病及癌前病变的处理:在肝癌筛查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与肝癌相关的疾病及癌前病变,如慢性肝病、肝硬化。对这些疾病的处理有可能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㈤随访的要求:
⒈AFP增高病例的随访:AFP放射免疫测定的正常值<20μg/L,凡超出正常值的对象皆应进行随访。随访检测项目包括AFP(放射免疫法)、谷丙转氨酶及实时超声检查。
AFP21~100μg/L, 应每2月检查一次;
AFP101~200μg/L, 应每月检查一次;
AFP>200μg/L, 应每半个月检查一次。
若AFP浓度在200μg/L以上并持续不降,而实时超声未发现病变者,应作CT检查。
⒉实时超声发现可疑占位性病变的随访:若实时超声发现具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而AFP明显增高,则肝癌的诊断已经成立。如若AFP正常或仅轻度增高(<200μg/L)则宜作CT检查印证实时超声检查的结果,若也呈明确的肝癌CT图像,则肝癌的诊断也可成立。若为可疑占位病变应注意随访检查。应结合受检人的肝病背景、AFP浓度、影像检查综合考虑:①如倾向于良性病变则可定期随访;②如倾向于恶性病变,则视病变的部位,若估计能通过肝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者则应作肝穿刺检查,如不适合作肝穿刺检查者则可作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并经肝动脉住入碘化油(Lipiodol),术后2~3周再作CT检查,诊断多能明确。唯有当CT检查不能证实“占位性病变时,才需随访检查。此种情况宜每2~3个月作一次实时超声与AFP检查。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123
影响肝癌筛查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是经确诊的早期肝癌能否得到及时治疗,尤其是手术切除。筛查必须有完整的诊断、治疗措施相配套。以保证筛查实施后确能有效的降低肝癌死亡率。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3页123
文章为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