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2009-08-06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头部血管瘤是指头顶和枕部发际部位范围内的血管瘤,临床上常见有毛细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及囊状血管瘤。
1.毛细血管瘤多见于婴幼儿头顶部。出生后不久最初可见很小的斑点,呈红色或紫红色,平坦或稍隆起高出皮肤,血管瘤有时生长速度快,1个月内可从几毫米扩展增大到>1cm,血管瘤病损处,可见毛发脱落,表皮损伤后易出血。部分>1岁可自然缩小或消退。
2.混合型血管瘤是婴幼儿头部常见血管瘤,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淋巴性血管瘤同时存在的血管瘤。婴幼儿出生后生长迅速,不断增生扩张,向周围皮肤及深层组织侵犯。颅骨由于受血管瘤压迫而形成凹陷,病变处毛发脱落,6个月内血管瘤增长速度很快,甚至1个月病变直径扩展1~2倍。表面呈现出紫色或紫红色,稍高出皮肤或隆起形成肿块,肿块质软、边界不明显、压之缩小。>1岁血管瘤生长速度减慢.
3.海绵状血管瘤是头部常见类型血管瘤,多在出生后数月发现。头部隆起柔软包块,患儿头低位或哭时包块增大,直立位时包块缩小o检查时,肿块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或皮肤表层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肿块边界比较清楚,压之缩小。血管瘤病变处颅骨有凹陷缺损,颅骨缺损边界清楚,边缘不整齐。
4.蔓状血管瘤比较少见,可见头皮有一圆形或卵圆形隆起肿物,头皮表面有时潮红,局部温度增高,触诊有搏动感或震颤,压迫包块缩小,压紧时包块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肿物边界范围不清楚。
5.囊状血管瘤临床上少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血管瘤,多位于头顶部,大多数在幼儿期以后发现。开始头顶部头皮下扁平隆起小肿物,头低时明显增大,站立时缩小,因无自觉症状,多不引起患儿及家长注意,血管瘤向周围头顶皮肤扩展,向前可扩展到额部,向后扩展到枕部,两侧到耳廓上方似头皮帽状腱膜下血肿将整个头皮浮起,囊状血管瘤像帽子夹在颅骨和头皮之间,头低位时帽状肿物增大,直立时帽状肿物缩小,触之柔软,有波动感,压之缩小,肿物边界清楚。由于颅骨受囊状血管瘤扩展增大压迫,出现颅骨凹陷缺损,在肿瘤边缘可触及边界清楚整齐的凹陷性颅骨缺损。多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
【诊断】
头部血管瘤比较表浅,根据症状诊断多无困难,必要时穿刺可抽出血液,血液放置能凝固,有助于确诊。囊状血管瘤需与帽状腱膜下血肿鉴别,后者有外伤史,抽出血液多不凝固,颅骨元凹陷性缺损等。
【治疗】
局限性血管瘤可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但范围广泛的海绵状血管瘤,周围界限不清,侵犯肌臆肌肉,甚至骨骼,特别是手部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更加困难,根本无法将血管瘤从正常组织中分离解剖出来,若彻底切除,必然要牺牲正常组织,与血管瘤病变组织一同切除,造成正常组织破坏过多,术后引起患肢功能障碍或致残。近年来,手、足部海绵状血管瘤均不主张手术治疗。部分手部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经数次手术治疗后仍未治愈,并引起患指功能障碍及畸形。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常作为毛细血管瘤首选治疗方法。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放射治疗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结果,放射性损伤年产生的萎缩性疤痕其远期恶变率明显上升,色素缺失,组织器官萎缩,局部畸形、功能障碍给患者造成的不利影响甚至超过了血管瘤本身对患者的影响,以致于众专家们不得不对放射疗法治疗血管瘤进行重新评价,国际医疗机已经将此列为禁忌。范围局限性毛细血管瘤可采用冷冻、激光治疗。但愈后有显性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