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肿瘤专家表示癌症不等于死亡
2009-11-25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10月21日上午9点,由著名肿瘤专家王振国教授主讲的“全国肿瘤防治科普巡回报告会”在广州华泰宾馆举行,此次活动旨在唤起全社会对肿瘤预防的重视,增强全民防治肿瘤的意识。近200名普通市民来到现场,聆听专家讲座。演讲中,王振国教授提出的一系列“话疗”“四法两化”等观点,新颖易懂、默风趣的案例引得市民掌声阵阵。
“肿瘤防治、预防先行”,是王振国教授经过多年肿瘤防治工作,得出的深刻体会。演讲中,他大声疾呼:民众和社会应当改变对肿瘤患者的偏见,“肿瘤等于死亡”的观点早已经落后。相当一部分的肿瘤经过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完全没有必要恐慌,对肿瘤患者的种种歧视和过度照顾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专家简介:王振国,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振国医院院长、吉林省政协委员。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全国十大科技英才”,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国际癌病康复协会会长、北京振国肿瘤研究中心主任、振国肿瘤康复医院院长。他从事抗癌药物研究和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对中晚期肿瘤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王振国教授因发明抗癌中成药及“王振国冲击疗法”先后获得六项国际大奖,在第38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荣获“世界个人发明最高研究奖”,授“将军勋章”、“骑士勋章”和“比利时王国荣誉奖牌”,为民族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王振国是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复方天仙胶囊”和2004年国家“863计划”银甘黄(冻干粉针)项目研究的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火炬计划”麝蟾胶囊和白花蛇舌草静脉注射液抗癌新药研发工作。2005年8月,其研发的抗癌新药“缝裂木层孔菌PUS菌种”搭载我国第21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完成太空培育试验,这一成果是肿瘤新药研发的重大突破。
此次讲座吸引了近200名普通市民前来,其中绝大部分为中老年患者,更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带着病例及CT片直接到现场求诊。在专家咨询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几乎全部都是中老年人。
为什么肿瘤会如此“青睐”中老年患者呢?王振国教授介绍到:人体的免疫机能存在着一个波动周期,并且大致以40岁为一个分水岭。人体在40岁以前,免疫功能和代谢功能都比较强,因此,具有较好的自我免疫功能,抵抗外部感染和自我修复的能力都很强,很少得病。40岁以后,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正常情况下,少量的肿瘤细胞人体是具有自净能力的,但是由于40岁以后人体免疫机能下降,肿瘤细胞开始在人体内增殖。直径1cm的肿瘤,就很有可能在身体内生长了10年之久,在初期,如果不认真检查,很难查出任何蛛丝马迹。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身体是否有发生肿瘤或者癌变的可能呢?王振国教授介绍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做 “肿瘤标志物”或者“蛋白芯片”检查,就可以清晰的检查出人体内细小的变化。一旦发现风吹草动,立刻可以有针对性的筛查和排除,大部分的肿瘤,只要发现及时,早期还是有很大几率治愈的。
单一疗法不可靠 仍然推荐中西医结合
当前,治疗肿瘤的方法有很多,如手术疗法、放疗、化疗、生物疗法、中医疗法。有的医院比较推崇外科手术治疗,直接切除肿瘤组织,有的则强调中医特色,采取中草药治疗,而另一部分则宣传“生物疗法”,哪一种才是最有效的呢?
王振国教授指出: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来看,对于中晚期的恶性肿瘤,放化疗都是一些非常必要的手段,但是如果担心迷信手术治疗和放化疗,并不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最好的方法仍然是中西医的结合。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西医治疗,中医调理的方法,既可以提高手术的质量,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由于王振国教授出身东北,常年在长白山地区实地考察。进过他的实地研究发现,整个长白山地区,如同一个中草药的天然宝库,其中仅药用植物就有1000多种,经过临床验证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改善生活质量的中草药就有100多种。这些天然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弥补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的不足,减轻放化疗的治疗,缓解各种副作用的产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过度治疗 危害已经大过肿瘤
对于目前放化疗泛滥的现状,专家也指出,放化疗之所以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利益问题。放化疗对于肿瘤病人来说,的确很有效,可以有效杀死癌细胞、控制组织病变、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病人都适合,相当一部分病人对化疗并不过敏,也就是说,放化疗对于这一部分患者起的作用很小,甚至根本没有作用。在决定是否进行放化疗之前,要对患者做一个详细的检查,确定该名患者对放化疗是否过敏,再对症施药。盲目滥用放化疗,不仅会增大患者的治疗痛苦,加大医疗开支,也对病情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批评放化疗泛滥的同时,化疗药物的剂量过大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的肿瘤患者,闻“化疗”色变,严重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脱发、失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但是根据国内的化疗患者和国外患者的对比,差别非常明显,国外的化疗患者甚至能够带着化疗泵一起外出,一起吃饭,与常人无异。究根揭底,还是在于大剂量药物的使用。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国外患者的化疗泵是每分钟一滴,但是国内的患者最高能达到30到60滴,如此大剂量的化疗,人体焉能不起反应!
对于过度治疗,王振国教授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国内之所以出现如此之多的过度治疗,更多程度上还是由于民众的经济情况造成的,由于大部分肿瘤患者经济情况并不太好,需要立竿见影的治疗,否则就会放弃。造这种情况下,加大剂量也就成了家常便饭。王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鼻咽癌患者,医院对其进行放疗,本来国外参考剂量为50个单位,但是为了治愈,他治疗时的剂量竟然达到了150—200个剂量,远远超出了参考标准。最后,鼻咽癌顺利治愈,但是周围组织纤维化,肌肉僵硬,连饮食都成了问题,被迫以流质食物当主食。
“话疗”攻克心理难关 用成功康复者当精神榜样
提到肿瘤患者,就不能不提心理治疗。很多专家也提出了“先治心,后治病”的观点。但是实际治疗中,却很少有医生能够坚持贯彻,灵活运用。王振国教授在演讲中也提出,“话疗”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谈话聊天,更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增强患者的信心,而不是打击患者的生存意志。
之前有媒体报道:“三分之一的患者是被吓死的”,“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王振国教授这样说。
王振国教授举了几个例子:一些医生在确诊癌症后,往往并不直接告诉患者,而是告诉患者的家属或者朋友,而且还不是直接告诉,故意撇开患者到一个单独的病房告诉家属。王振国教授指出,这种行为,看起来是在保护患者,但是实际上,这样做只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猜疑,甚至导致家庭矛盾。患者因为不清楚的自己的病情而胡思乱想,甚至会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很快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自暴自弃,消极治疗,本来有可能治愈,结果却导致病情加重,既降低了生活质量,也缩短了生存时间。
什么才是“话疗”呢?王振国教授介绍了他自己的方法,在治疗时,选取已经成功战胜肿瘤,有康复经历的患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予患者信心和自信,同时让患者明白自己的病情和治愈的几率,让患者明白,积极配合治疗,振作精神状态,是可以治愈的,给患者以希望,而不是可以隐瞒病情,通过让患者树立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振国肿瘤医院也采取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方法,如让患者组成抗癌小组,互相激励、音乐疗法、绿色疗法等等,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癌症不等于死亡” 过度治疗和护理都没有必要
关于过度治疗,王振国教授在临床上有着深刻的体会:临床上,很多肿瘤病人明明已经治愈,但是不断来找医生,向医生抱怨:“明明我能摸到肿块,为什么说我没病!”医生建议观察,但是患者却强烈要求治疗,疑心越来越重。
为何明明治愈还要要求治疗?王振国教授将原因归结于社会和家庭对肿瘤的错误,长久以来,由于癌症难以治愈,“癌症等于死亡”的观念广为流传。事实上,只要发现及时,大部分早期癌症都是可以治愈的,即使到了中晚期,也会有很多医疗手段降低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根本没有必要自暴自弃。
王振国教授还列举了另外一种需要肿瘤患者家属注意的情况:过度护理。一名女士因为肿瘤住进了振国肿瘤康复医院,心疼妻子的丈夫就天天带着各种保健品、鸡鸭鱼肉、大补汤往医院跑,结果妻子胃口不好,几个月下来,妻子越来越瘦,丈夫却胖了十几斤,完全没有达到护理的效果。肿瘤患者的确需要营养,但是必须在医生建议的范围之类,合理进补,如果盲目进补,很有可能为癌细胞提供营养,加速癌细胞的分裂与增殖,不利于放化疗的进行,影响治疗效果。
“肿瘤防治、预防先行”,是王振国教授经过多年肿瘤防治工作,得出的深刻体会。演讲中,他大声疾呼:民众和社会应当改变对肿瘤患者的偏见,“肿瘤等于死亡”的观点早已经落后。相当一部分的肿瘤经过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完全没有必要恐慌,对肿瘤患者的种种歧视和过度照顾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专家简介:王振国,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振国医院院长、吉林省政协委员。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全国十大科技英才”,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国际癌病康复协会会长、北京振国肿瘤研究中心主任、振国肿瘤康复医院院长。他从事抗癌药物研究和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对中晚期肿瘤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王振国教授因发明抗癌中成药及“王振国冲击疗法”先后获得六项国际大奖,在第38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荣获“世界个人发明最高研究奖”,授“将军勋章”、“骑士勋章”和“比利时王国荣誉奖牌”,为民族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王振国是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复方天仙胶囊”和2004年国家“863计划”银甘黄(冻干粉针)项目研究的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火炬计划”麝蟾胶囊和白花蛇舌草静脉注射液抗癌新药研发工作。2005年8月,其研发的抗癌新药“缝裂木层孔菌PUS菌种”搭载我国第21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完成太空培育试验,这一成果是肿瘤新药研发的重大突破。
此次讲座吸引了近200名普通市民前来,其中绝大部分为中老年患者,更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带着病例及CT片直接到现场求诊。在专家咨询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几乎全部都是中老年人。
为什么肿瘤会如此“青睐”中老年患者呢?王振国教授介绍到:人体的免疫机能存在着一个波动周期,并且大致以40岁为一个分水岭。人体在40岁以前,免疫功能和代谢功能都比较强,因此,具有较好的自我免疫功能,抵抗外部感染和自我修复的能力都很强,很少得病。40岁以后,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正常情况下,少量的肿瘤细胞人体是具有自净能力的,但是由于40岁以后人体免疫机能下降,肿瘤细胞开始在人体内增殖。直径1cm的肿瘤,就很有可能在身体内生长了10年之久,在初期,如果不认真检查,很难查出任何蛛丝马迹。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身体是否有发生肿瘤或者癌变的可能呢?王振国教授介绍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做 “肿瘤标志物”或者“蛋白芯片”检查,就可以清晰的检查出人体内细小的变化。一旦发现风吹草动,立刻可以有针对性的筛查和排除,大部分的肿瘤,只要发现及时,早期还是有很大几率治愈的。
单一疗法不可靠 仍然推荐中西医结合
当前,治疗肿瘤的方法有很多,如手术疗法、放疗、化疗、生物疗法、中医疗法。有的医院比较推崇外科手术治疗,直接切除肿瘤组织,有的则强调中医特色,采取中草药治疗,而另一部分则宣传“生物疗法”,哪一种才是最有效的呢?
王振国教授指出: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来看,对于中晚期的恶性肿瘤,放化疗都是一些非常必要的手段,但是如果担心迷信手术治疗和放化疗,并不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最好的方法仍然是中西医的结合。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西医治疗,中医调理的方法,既可以提高手术的质量,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由于王振国教授出身东北,常年在长白山地区实地考察。进过他的实地研究发现,整个长白山地区,如同一个中草药的天然宝库,其中仅药用植物就有1000多种,经过临床验证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改善生活质量的中草药就有100多种。这些天然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弥补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的不足,减轻放化疗的治疗,缓解各种副作用的产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过度治疗 危害已经大过肿瘤
对于目前放化疗泛滥的现状,专家也指出,放化疗之所以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利益问题。放化疗对于肿瘤病人来说,的确很有效,可以有效杀死癌细胞、控制组织病变、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病人都适合,相当一部分病人对化疗并不过敏,也就是说,放化疗对于这一部分患者起的作用很小,甚至根本没有作用。在决定是否进行放化疗之前,要对患者做一个详细的检查,确定该名患者对放化疗是否过敏,再对症施药。盲目滥用放化疗,不仅会增大患者的治疗痛苦,加大医疗开支,也对病情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批评放化疗泛滥的同时,化疗药物的剂量过大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的肿瘤患者,闻“化疗”色变,严重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脱发、失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但是根据国内的化疗患者和国外患者的对比,差别非常明显,国外的化疗患者甚至能够带着化疗泵一起外出,一起吃饭,与常人无异。究根揭底,还是在于大剂量药物的使用。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国外患者的化疗泵是每分钟一滴,但是国内的患者最高能达到30到60滴,如此大剂量的化疗,人体焉能不起反应!
对于过度治疗,王振国教授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国内之所以出现如此之多的过度治疗,更多程度上还是由于民众的经济情况造成的,由于大部分肿瘤患者经济情况并不太好,需要立竿见影的治疗,否则就会放弃。造这种情况下,加大剂量也就成了家常便饭。王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鼻咽癌患者,医院对其进行放疗,本来国外参考剂量为50个单位,但是为了治愈,他治疗时的剂量竟然达到了150—200个剂量,远远超出了参考标准。最后,鼻咽癌顺利治愈,但是周围组织纤维化,肌肉僵硬,连饮食都成了问题,被迫以流质食物当主食。
“话疗”攻克心理难关 用成功康复者当精神榜样
提到肿瘤患者,就不能不提心理治疗。很多专家也提出了“先治心,后治病”的观点。但是实际治疗中,却很少有医生能够坚持贯彻,灵活运用。王振国教授在演讲中也提出,“话疗”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谈话聊天,更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增强患者的信心,而不是打击患者的生存意志。
之前有媒体报道:“三分之一的患者是被吓死的”,“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王振国教授这样说。
王振国教授举了几个例子:一些医生在确诊癌症后,往往并不直接告诉患者,而是告诉患者的家属或者朋友,而且还不是直接告诉,故意撇开患者到一个单独的病房告诉家属。王振国教授指出,这种行为,看起来是在保护患者,但是实际上,这样做只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猜疑,甚至导致家庭矛盾。患者因为不清楚的自己的病情而胡思乱想,甚至会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很快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自暴自弃,消极治疗,本来有可能治愈,结果却导致病情加重,既降低了生活质量,也缩短了生存时间。
什么才是“话疗”呢?王振国教授介绍了他自己的方法,在治疗时,选取已经成功战胜肿瘤,有康复经历的患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予患者信心和自信,同时让患者明白自己的病情和治愈的几率,让患者明白,积极配合治疗,振作精神状态,是可以治愈的,给患者以希望,而不是可以隐瞒病情,通过让患者树立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振国肿瘤医院也采取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方法,如让患者组成抗癌小组,互相激励、音乐疗法、绿色疗法等等,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癌症不等于死亡” 过度治疗和护理都没有必要
关于过度治疗,王振国教授在临床上有着深刻的体会:临床上,很多肿瘤病人明明已经治愈,但是不断来找医生,向医生抱怨:“明明我能摸到肿块,为什么说我没病!”医生建议观察,但是患者却强烈要求治疗,疑心越来越重。
为何明明治愈还要要求治疗?王振国教授将原因归结于社会和家庭对肿瘤的错误,长久以来,由于癌症难以治愈,“癌症等于死亡”的观念广为流传。事实上,只要发现及时,大部分早期癌症都是可以治愈的,即使到了中晚期,也会有很多医疗手段降低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根本没有必要自暴自弃。
王振国教授还列举了另外一种需要肿瘤患者家属注意的情况:过度护理。一名女士因为肿瘤住进了振国肿瘤康复医院,心疼妻子的丈夫就天天带着各种保健品、鸡鸭鱼肉、大补汤往医院跑,结果妻子胃口不好,几个月下来,妻子越来越瘦,丈夫却胖了十几斤,完全没有达到护理的效果。肿瘤患者的确需要营养,但是必须在医生建议的范围之类,合理进补,如果盲目进补,很有可能为癌细胞提供营养,加速癌细胞的分裂与增殖,不利于放化疗的进行,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