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马刀:斩杀肿瘤的利剑
2010-01-06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伽马刀是一种什么样的刀呢?最简单的回答为:伽马刀是一种无形的刀。
1950年瑞典神经外科医生LarLeksell率先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创新设想。他主张在传统外照射的基础上,利用精确的定位系统和高能射线束,对病变靶区进行多角度、单次、大剂量照射,达到靶区内病变凝固性坏死的不可逆生物效应,以治疗多种脑部疾患。这一设想引进了外科治疗的思维意识,与传统的外照射有很大的不同。LarLeksell主张一次大剂量的照射,照射的体积小,治疗的适应症限制严格;而传统的放射治疗则采用多次小剂量的治疗,治疗的适应症相对宽泛。
根据LarLeksell的设想,1968年第一台伽马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Sophiabemmet医院问世后,就主要应用于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像顽固性慢性疼痛,神经性疼痛,三叉神经疼痛,顽固性精神病,癫痫,震颤麻痹,扭转痉挛,手足徐动症,痉挛性斜颈等。随着伽马刀的更新换代,则更多的用于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听神经痛、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血管网织细胞瘤等良性肿瘤的治疗。
90年代中期我国引进了伽马刀技术和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完全国产化的、世界上第一台旋转式头部伽马刀。紧接着,全身伽马刀装置也相继问世。
经伽马刀高剂量照射的靶点一般发生3个时期的变化。首先是靶点的坏死、急性炎症反应;其次是胶质瘢痕开始形成,呈现慢性炎症反应;最后是胶质瘢痕形成,炎症反应消失。这一过程约需一年以上的时间。这也说明伽马刀不像一般手术那样,是切除病变,它只是使病变失活,皱缩或瘢痕化。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瘤体缩小或未增大。
临床上患者通常表现为症状逐渐缓解、消失。都意味着治疗有效。采用伽马刀治疗时,病人可保持清醒,无痛苦,不需要麻醉,无出血及术后感染。只要定位精确,施以合理的剂量。伽马刀的治疗是安全可靠的,甚至无需住院。对年纪大、体质差,已经多次手术等原因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病人可以伽马刀治疗。对经药物及其它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采用伽马刀治疗。
但伽马刀也不是万能的。医生先要根据CT或MRI片上显示的肿瘤确定治疗靶区,也就是画出肿瘤的边界,这种边界肉眼可见,被称为“物理学边界”。但是,肿瘤是向周围正常组织浸润性生长,在CT或MRI片上是很难显示出来的,因此,目前还很难界定肿瘤真正的生长范围,即“生物学边界”。伽马刀治疗范围有可能达不到“生物学边界”,就像斩草未能除根一样,残留的肿瘤细胞仍然会在体内兴风作浪。另外,经血行转移的肿瘤,病变一般都比较广泛,例如脑转移瘤70~80%为多发病灶。这些转移的肿瘤在体积很小的时候,也同样不能在CT或MRI片上显示出来,因此,在做伽马刀治疗时,难免遗漏病灶。
据国内外统计,恶性肿瘤患者有60~70%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都需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其它方法一起综合使用。在做伽马刀前或后,适当配合普通放疗,就可以减少遗漏病灶的情况发生。
实际上,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治疗方法,任何医疗手段都有其适应症。患者一定不能偏听偏信某些广告的过度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