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癌症护理 > 心理护理 >

夺走生命的是癌症还是恐惧?

2010-02-21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何裕民,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极具中国哲学意味的医学理念,无论是对在癌症治疗上一筹莫展的西医,还是被癌症吓破了胆的病人,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信心出现危机则无药可救

    记者:您有本书名叫《癌症只是慢性病》。它对所有癌症病人都是个安慰。这是出自您的善意,还是确有医学证据?

    何裕民:癌症有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可以治愈的;三分之一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是经过合理治疗可以延长寿命的。美国的数据表明,患癌后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75%,像乳腺癌甚至能达到90%以上。美国人得了癌以后平均可以活11年,而一般的慢性病像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确诊以后,也是平均可以活11年,或许还到不了。根据这些情况,世界卫生组织得出明确的结论:“癌症是一种慢性病”。这个观点不是我提出的,而是公认的、官方的观点。只不过我强调了一下,加了“只是”两个字。

    所谓癌症只是慢性病,基于两点:一、它发生、发展的过程很缓慢,有一个长期渐进而累积的过程,一般需要5到20年;二、即使发生了,很多情况下可以长期“休眠”,或基本康复,这就是“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医学科学根据。

    当然,我写这本书还有一个动机,就是给病人和病人家属一个明确而正确的提示:我国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

    对付癌症手段不能太极端

    记者:李嘉诚曾经办了个“宁养园”,初衷是让没有药物治疗的癌症病人安乐地,顺其自然地走完最后一程,这也是世界惯例;但国内的“宁养园”好像没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仍旧争先恐后地找偏方,甚至乱吃药。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何裕民:癌症发病率是近30~50年来增加起来的。以前危害生命的是炎症,人们用抗生素成功地杀死了致病微生物,那套模式就想当然地被移植到了对癌症的治疗中,结果效果不好!杀癌细胞最早用的是化学战的毒药,现在化疗药有改进,但也差不多,且病人非常痛苦,这又反过来加剧了恐惧。所以,我觉得国内最大的误区,就是对癌症的本质认识的不清,认为它是非常凶险的、必死无疑的,只能采用各种办法,甚至用极端手段去对付它。

    有一个病人,是单纯的肠癌,是个企业家,很有钱。为了在第一时间彻底治好,八个月时间就用掉了200多万。各种偏方、药方都试,早上起来睁开眼,妻子就帮他拿药,结果吃出了肝肾损伤,八个月时间就走了,如果合理治疗,活上个10年应该是没问题的。

    癌症不是长在身上,是长在“心”上

    记者:您在书中讲到,很多有偏执狂或精神分裂症的癌症患者,结果癌症不治而愈。好像人类的癌症不是长在身上,而是长在“心”上。您同意我的说法吗?

  何裕民:90年代末,我就明确强调:“癌症是心身相关性疾病”,癌症发生、康复过程中,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研究就表明:有偏执倾向、个性非常执著的患者常常康复得很好。从这个角度讲“癌症不是长在身上,是长在心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临床上我们发现,农村老大爷、老大妈,不太了解情况,给予合理的治疗,就能活得很好,有10年、20年的生存期。那些特别执著的,特别理性的,从容应对的,追求某种事业的,或者有点偏执倾向的患者也活得很好。

  “和谐”与“调整”中医胜一筹

  记者:在癌症治疗方面,乃至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上,您觉得中医的价值是药物,还是理念?

  何裕民:像肿瘤治疗,短时间内杀灭癌细胞中医不如西医显效,但长期疗效和综合疗效,中医又远远优于单纯西医,因为它追求的是人的生存质量提高和长期的稳定,就像我们说的“和谐”。从理念角度来看,西方医学强调的是“征服”和“替代”,像炎症就是用抗生素“征服”致病菌,肝、肾功能丧失用脏器移植来“替代”一样;而中医讲究的则是“和谐”与“调整”。西医是种理想模式——把病杀灭得“干干净净”,但绝大多数时间做不到,只能“让人明明白白的死”,而中医认为有可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却让人“糊里糊涂的活”。
 

病友热聊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