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宫颈癌的致命元凶
2010-03-25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进入21世纪,宫颈癌正在成为影响全球妇女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寻找宫颈癌的致病病因,并希望借此提高宫颈癌的治疗和预防水平。
崎岖的寻“根”之旅
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妇科高发恶性肿瘤,早期宫颈癌最常见的症状是***后出血,下腹用力、排便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出血等。对于宫颈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国际医学界早已不再陌生,但是令专家们长期苦恼的是,由于早期筛查工作尚不完善,大量的宫颈癌患者往往都是在晚期被发现的,由此失去了宝贵的治疗时机。特别是由于环境污染和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使原本在妇女45~50岁左右才比较多发的宫颈癌正在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发病率居高不下。我国每年宫颈癌新发病例约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在一些经济落后、医疗条件较差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宫颈癌多年来始终呈持续高发状态。
由于宫颈癌与性传播病毒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20世纪中期,很多科学家都开始致力于去寻找宫颈癌的致病原因。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与过早发生性行为和性生活混乱密切相关,宫颈癌大多由性传播疾病感染而引起;女性本人及其性伙伴的性伴侣数越多,受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危险性越大,而宫颈癌的发生率也就越高。
最初研究人员认为宫颈癌的发生与生理、精神、生育史、妇女卫生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却又一直无法得到明确的结论。直至1968年,才有学者提出生物因素对宫颈癌发生有直接的影响。之后,科学家开始集中于研究病毒感染因素,如单纯疱疹病毒HSV-2和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及影响。
随着实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推断越来越令科学家“心灰意冷”。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宫颈癌患者组与健康人群对照组抗HSV-2与CMV抗体间无显著性差异,大量的证据都认为HSV-2、CMV感染并不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因素。
直到1981年,美国科学家Zur HausenH等人通过对宫颈癌前期病变活检组织的细胞学检查分析,首先提出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opilloma Virus,HPV 的感染与宫颈癌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观点。此后,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实验所证实。于是,在寻找宫颈癌致病“元凶”的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更多的科学家认同了这一观点,即“HPV病毒与宫颈癌关系似乎更为密切”
当然,对于新的发现,科学家们不会放过,但科学需要证据。
锁定HPV
2001年9月6日,巴西科学家在“第19届国际乳头状瘤病毒研讨会”上公布了他们的四项子宫颈癌检测数据,数据表明测试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是检测子宫疾病和宫颈癌的最有效方法。
哥伦比亚大学解剖病理学的副主席Richart教授首次证实:“实验证明,在杂交实验中使用HPV测试,对宫颈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检出率接近100%。”他说:“HPV病毒检测方法,为我们在宫颈癌的早期预测上提供了一种精确的标准化方法,这将使人类能更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这一重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