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癌症的预警和早期诊断方法
2010-03-26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社上海6月17日电(记者 刘丹)我国科研人员日前成功利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及激光诱导荧光等技术快速分析癌症病人体液、组织液成分,并建立相应的临床物质成分分析参数数据库快速确定癌症标志物,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对癌症的预警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由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癌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实时分析”项目,日前正式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
据了解,沪吉科研合作团队于2004年1月承担了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科研合作团队取得可喜进展,成功利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及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和其他光谱技术和蛋白质芯片或基因芯片传感器等,实现了某些癌症标志物的实时、灵敏、特异性的在线检测。
众所周知,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按目前的医疗水平,早期癌症病人有80%-90%以上可以治愈,因此早期诊断对癌症患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孔继烈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分析仪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电化学发光新技术和新型电化学发光探针,并利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简单灵敏地检测血浆(血清)中肝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标志物“脯氨酸肽酶”活性的新方法。
科研合作团队还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方法,并研究了乙醇对肝癌细胞的毒性影响;采用电化学方法结合多种光谱技术,详细研究了抗癌药物米托蒽醌与小牛胸腺DNA、细胞色素C的相互作用,为药物的定向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据悉,此项目研究期间共获得奖项4项,申请专利16项,发表期刊论文87篇,其中50篇刊载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上。
由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癌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实时分析”项目,日前正式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
据了解,沪吉科研合作团队于2004年1月承担了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科研合作团队取得可喜进展,成功利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及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和其他光谱技术和蛋白质芯片或基因芯片传感器等,实现了某些癌症标志物的实时、灵敏、特异性的在线检测。
众所周知,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按目前的医疗水平,早期癌症病人有80%-90%以上可以治愈,因此早期诊断对癌症患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孔继烈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分析仪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电化学发光新技术和新型电化学发光探针,并利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简单灵敏地检测血浆(血清)中肝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标志物“脯氨酸肽酶”活性的新方法。
科研合作团队还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方法,并研究了乙醇对肝癌细胞的毒性影响;采用电化学方法结合多种光谱技术,详细研究了抗癌药物米托蒽醌与小牛胸腺DNA、细胞色素C的相互作用,为药物的定向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据悉,此项目研究期间共获得奖项4项,申请专利16项,发表期刊论文87篇,其中50篇刊载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