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百家争论 >

针刺镇痛能替代止痛药吗?

2010-04-05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疼痛作为一种主要的神经性疾病,在现代社会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确认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指征。中科院韩济生院士指出,人们通常认为“疼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病,病好了自然就不痛”,这种看法对于急性疼痛来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对慢性疼痛来说则不尽然。多数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其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止痛类药物作为人们普遍的镇痛方法已在全球广泛使用,目前镇痛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吗啡类,二是阿司匹林类。吗啡类药物镇痛效果非常好,但会产生严重的依赖性;而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和扑热息痛等止痛药之所以能减轻疼痛,是由于它们能抑制人体前列腺素的产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某些疼痛症,但长期服用此类镇痛药,会导致严重的肝、肾损害。而把针刺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则是上世纪50年代的创新技术,但是其背后的科学机理长期没有搞清楚。

韩济生院士带领课题组历经多年攻关,在神经科学整体、细胞、分子和基因等不同水平上,证明了刺激身体特定部位可以促进脑和脊髓释放出5—羟色胺、内源性阿片肽等化学物质,产生镇痛作用,并可更精确地进行定量研究。他还发现应用不同频率的电脉冲,可刺激脑和脊髓释放出不同种类的神经肽。根据这个原理,他发明了“韩氏疼痛治疗仪”,以替代传统的针灸疗法。运用这种针刺镇痛法,可镇急慢性痛,也能抑制体表痛,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牵涉痛,还能提高痛阈和耐痛阈,减低疼痛的情绪反应。最重要的是,针刺对人体完全没有不良反应。多项研究表明,在外科手术中应用韩氏疼痛治疗仪输出的疏密波,可使麻醉药品用量减少40%%―50%%,在术后疼痛控制中应用,也可减少镇痛药用量40%%以上。

我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在治疗慢性疼痛中可逐步减少止痛药的用量,甚至完全取代止痛药。但是,这还仅仅局限于某些慢性病症和部分人群。对于大多数病痛,还不能完全取代镇痛药物,最佳的方法是针刺与镇痛药物结合使用。
人人参皂苷Rh2不仅是补益治疗的免疫活性剂,同时也是包括胃肠在内的多种脏器组织功能的保护剂,能够有效的保护胃黏膜,改善胃肠功能,增加食欲与饮食量,诱导癌细胞凋亡、缩小瘤体。联合服用人参皂苷RH2可以增强药物的敏感度,减小机体的耐药性

病友热聊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