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放射治疗疗效的途径
2010-04-29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高LET射线具有Bragg峰型剂量曲线,用改变粒子入射能量和外加滤过器的方法,可以加宽峰区范围,适应特定部位肿瘤的治疗。从射线的深度和剂量关系来看,峰值深度外的LET值最大,用单一射野,就可能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简化了射野的设计,提高了肿瘤治疗剂量的准确性。高LET射线的OER低,没有或较少有SLD和PLD的修复。以上情况,充分说明高LET射线对提高放射疗效的优越性。
2、加热放疗
加热作为临床治疗癌症的一种方法,其生物学基础是:热对乏氧细胞的敏感性与对足氧细胞的相同;低pH值及营养不良环境能增加热对细胞的杀灭能力;细胞分裂周期中对放射线抵抗的S期细胞对热敏感;肿瘤散热能力差。以上这些热的生物学特性可以与低LET放射线治疗相配合。因此,加热结合放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放射辅助治疗方法。
热杀灭细胞与加热温度以及加热时间有关,高于43℃,温度每升高1℃,要达到同样生物效应的加热时间应当减半;而低于43℃,每增高1℃,要获得同样的生物学效应,加热时间应减少3/4。因为加热能增强放射效应,所以加热一般与放射治疗联合应用。加热增强放射效应表现为细胞存活曲线变陡,也就是Do值降低,曲线的斜率增加。可能是由于加热增加了对乏氧细胞、对S期细胞的杀灭以及热阻止了放射损伤的修复。加热的同时选择放射线种类要根据病灶部位和大小选用。一般认为,由于热耐受现象,每天加热是不必要的,可以每周加热一次或者两次。加热对放射效应的增强作用与加放疗的程序及肿瘤的病理类型关系不大,而与两种方法之间的间隔时间有密切关系。加热放疗蒙古自治区同时进行可获得最大的热增强作用如间质放疗加热,但是对正常组织的效应也可能增加。现在临床上常用两种方法之立的间隔时间不超过4小时。
3、氧效应的应用
在有兼收并蓄和乏氧的情况下,细胞存活曲线的形状基本上是一样的,主要区别是低LET在乏氧时照射要达到同样的存活率,需要几倍于有氧照射的剂量,即OER高。肿瘤内乏氧细胞的放射抗拒性已经成为影响肿瘤放疗疗效的重要因素。要使氧效应发挥作用,并不需要很高的氧浓度,实践证明,氧浓度达2%以上时的细胞存活曲线已和正常有氧情况一样。除高压氧吸入增加肿瘤细胞的氧合以外,还可以通过降低正常细胞的氧合,时间剂量分割,高LET射线,乏氧细胞增敏剂和中毒剂、正常组织保护剂的应用等手段,减少乏、氧细胞的放射抗拒性。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正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
4、时间剂量分割
每天一次照射,每次剂量1.8~2Gy,每周5天的放疗方法,此种方法在临床上一直被认为是标准的分割放疗方案。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肿瘤,在实际临床中,应针对不同肿瘤和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的非标准放疗方法。共有以下几种:
(1)低分割放疗:低分割放疗就是标准分割放疗的基础上减少次数,而不失其效果,如每周三次,每次剂量高于常规,总剂量同标准分割剂量;或者每周5次,分次剂量高于常规,总剂量低于标准分割剂量。目前临床上较多应用的是一种更为简单特殊的低分割放疗(简称IHF)。被子证明是一种较为理想而又无近期低分割耐受缺点的低分割方式。IHF最初用于骨转移瘤,效果不亚于常规放疗(45Gy/25次?35天)。其疗效与标准分割放疗相仿,但它却简单易行、时间短、无绝对禁忌证等。具体方法是:第1天和第5天各放射5Gy,第15天和第17天各放射6.5Gy,总剂量为23Gy/4次?17天。
(2)超分割放疗:超分割放疗即减少了每次分割剂量,每日放射1次以上,间隔4~6小时,总疗程不变或者稍微延长,总剂量增加。这种方法氧效应降低,晚期反应较低,但是由于每周剂量增加,急性反应常规放疗增加。
(3)加速分割放疗:加速分割放疗就是增加每次放疗剂量,总次数减少,疗程缩短,总剂量减少或不变。这种方法使急性反应和晚期反应都增加。在此基础上,Saunder等提出了连续超分割加速放疗方案(CHART),方法为1.5Gy/次,共36次,连续12天,3次/天,间隔6小时,临床应用疗效较好。1991年Herskovic等进一步改进为1.1Gy/次,共72次/24天,3次/天,周未休息。
(4)其他方法:
① 分段方法:将原常规放射分两个阶段,间隔2~3周。这种方法如果总剂量不增加,疗效会降低。
② 同时追加剂量:在常规疗程中予以小射野追加放射,以避免疗程长不能克服肿瘤增殖。
③ 不均等分割放疗:如星期一剂量5Gy,星期至星期五每日剂量为1.2Gy或1.0Gy,每周剂量为9.0Gy,照射总剂量平均为68.8±9.4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