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2010-05-28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对恶性肿瘤的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的更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抗肿瘤作用靶点被发现并研制了相关靶向药物,除了上文提及的药物外,还有一些药物也在研究中,包括蛋白激酶C抑制剂Affinitac(LY-900003, ISIS3521)、视黄酸(RAR、RXR)类似物Targretin(Bexarotene, LGD1069)、凋亡受体TRAIL(Apo-2)、Bcl-2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Genasense(Oblimersen, G-3139)、谷光甘肽类似物TLK286、内源性抗血管生成因子Endostatin、端粒酶抑制剂、针对DNA修复机制的药物、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MARK激酶抑制剂以及基因疗法、免疫疫苗疗法等。
新型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但毕竟使用时间尚短,且大多为非细胞毒性药物,目前大多数仍只作为二线或三线用药,相关的临床试验仍在进行完善中。也正因为如此,靶向药物与细胞毒药物联合应用可能发挥更好的效果,相关的研究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同时,分子靶向药物地毒副作用通常较少,且可间接抑制肿瘤的增殖、进展,长期维持与宿主的共存状态,在生存期的延长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对于高龄、基础疾病较多、身体状况较差的肿瘤患者来说临床意义深远。
这些以新的概念为基础的分子靶向药物能否顺利进入临床应用,主要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首先,作为靶分子对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具有怎样的重要性,以及对癌细胞的选择性作用如何;其次,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子靶向药物的特性,给药程序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
即往化疗药物一部分也存在靶向性,但缺乏对肿瘤的特异性,对分子靶向药物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以往被看作相同的癌症类型事实上可能是互相不同的分子疾病,因而在原有分类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依照其分子水平的特性再分成各亚型,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方案。最近基因遗传组学指导下的个体化疗已经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和新方向,分子靶向药物的这方面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这方面的研究也将解答为什么一部分患者对分子靶向药物有效而且疗效很好,而这些研究结果也将对临床使用分子靶向药物起到更准确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