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抗癌故事 >

与肿瘤对抗到底

2010-06-16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某个早晨,母亲对熟睡的我说,我去做个小手术,中午回来给你做饭。结果,到了中午,弟弟打电话来,说妈回不去了,查出乳腺癌,要切除。癌症这东西,当它没步入你的生活的时候,你觉得它还很遥远。在母亲没被宣布进入癌症患者行列之前,我以为父母是长生不老的,在这之前,我还是小孩,心理上没有任何准备。
 
  然后,我就开始疯狂成长,成为家庭的顶梁柱,每天在医院和家之间穿梭,筹钱、找医生、守夜。妈妈以前是被依靠的,有问题找妈妈,因为她是超人。
 
  但超人躺在床上,不得动弹,人看起来那样孱弱。我能感到她的生命现在开始倒数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从落地起,都在倒数,但健康的时候,却意识不到。从得病起,我就开始掰手指头过日子,首先要熬过术后1年,然后5年康复期。然后是……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久妈妈又被查出脑肿瘤,要进行人生第二次大手术。
 
  如果说乳腺癌带给她的肉体创伤居多的话,那脑瘤就彻底摧垮了她的精神。虽然,她的脑瘤是良性的。
 
  她是被我们胁迫着送到医院去的。第二次手术结束后,母亲连性情都变了。不怎么说话,不肯下楼,每天当自己是个病人,无论我们怎么鼓动她的意志,她都爱理不理,人很消沉。
 
  我们的笑话、新闻,她全都不感兴趣。很多时候,我只要一回家,就会看见她躺在沙发上打瞌睡,委靡着,记忆力衰退,对什么都无所谓,大部分时间是冷漠。
 
  我们是眼睁睁看着活力四射、激情豪迈的妈妈在一点点儿枯萎。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们,都明白这是怎样一种伤感。
 
  2009年3月的一天,妈妈突然跟我说,她要去参加学习班了,住21天。她说的学习班,是一个癌症康复学校,叫希爱。
 
  对于这样的民间组织,我和父亲一贯的态度是,参加比不参加强,有比没有强,好歹给老太太找点儿事做,而能让她站起来、走出房门,原本就是极大的胜利了。至于能做点儿什么。学点儿什么,那并不重要,何况价格也不贵。
 
  期望值低的时候,就会发现。回报率惊人。妈妈就是这样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的。第一个礼拜回家,她居然很羞涩地抱着父亲,像少女一般亲吻他,跟他说:“老头老头,我爱你,谢谢你照顾我。”我和弟弟狂笑着进厕所恶心去了。
 
  弟媳妇私下跟我说,咱妈怎么像参加了一个什么组织?不会是搞传销的吧?先哄爸高兴,然后从他口袋里骗钱?问题是,深陷其中的老爸却迷糊得很,我娘那一吻,我看他还挺受用,跟打了兴奋剂似的不顾夜色已晚,非要出去买“鸽子蛋”。
 
  第二周过了两三天,我娘自己又偷偷从学校溜回来了,因为她要回家表演刚学的撞屁股舞给我们看。据说学校夜夜搞联欢,男男女女在一起跳文明舞,还互相撞屁股。俺爹狐疑地说:“你们搞什么流氓活动啊?”俺娘一巴掌拍他头上说,我都60多岁了,还浑身刀疤的;除了你,谁肯流氓我?
 
  到了周末,她把我们聚一块儿。给我们唱手语版的“爱的奉献”,虽然是小众欣赏,却表演得一丝不苟,唱念做打步步到位。连几个月大的孙子都看得口水流得哗啦啦的。
 
  带着敬仰与好奇的心,我走进了希爱。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看起来朴实无华,却灌注着一种力量,每个人都朝气蓬勃,面带红光。如果不提抗癌学校这样的字眼,这里更像一所青春的学校,里面的人都斗志昂扬,与时下街上走着的、地铁里站着的委靡疲倦一族相比,倒显得更有生气。
 
  汇报演出的水平大大超过我的预期,原先以为是一群老顽童在找乐儿,等深入观察以后,竟然忍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这里的人虽然在与死神搏斗,却鼓足了生的希望。也只有在这里的人,才能比我们健康人更能体会到什么是渴望,什么是珍惜,什么是关爱。
 
  妈妈说,其实刚进来的人。和她状况都差不多,都是病恹恹的,一脸晦气。但通过上一届毕业生的带动、前几届抗癌明星的鼓励、老师的心灵抚慰和病友之间感人故事的传递,只短短21天的时间,你就明白了什么叫惜福,什么叫感恩,什么叫逆境中的不放弃。
 
  妈妈说,为了你们。我也要活好啊!我舍不得你们。这样的话让我心头暖暖的。要知道,只一个月前,母亲还唉声叹气地说:“活着,不过是熬日子罢了,这日子。过得实在是没味儿。”
 
  与创建人袁正平会长的几次攀谈。我惊奇地发现,袁会长28年前就是被宣布为不治之症的癌症晚期病人,与他同期得病的人早已作古。其中不乏许多知名人士。由此看来,疾病面前人人平等。最后拼搏的,与金钱治疗外部环境有关,但绝不是第一要素。我们比来比去,比的不过是个心态。
 
  袁会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到现在依旧笑傲江湖,还活得很气派。你完全看不出这样一个胸怀世界、心系病患的人居然曾经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不依靠政府任何资助,凭借一颗热忱的心自筹资金。四处化缘,把这个癌症康复学校创办起来,并坚持了整整20年。
 
  在希爱工作的人们,绝大多数都是志愿者。这种不为名利、不计得失、甘心付出的热忱,我似乎很久都未看到了。也许。只有即将失去生命的人,在重新得到后,才懂得取舍之间的含义。活着的每一天,对他们来说,都是额外的赐赏,更多地回馈社会、回馈病友,是对赐赏最好的报答。
 
  母亲毕业已经半年了。她的“学籍”虽然毕业了,她的心却常驻希爱。三天两头回去,看望病友,鼓励新人,参加各种活动。老太太有自己的社交圈了,忙得没空搭理我们。
 
  而这一切,都拜希爱所赐。我内心深处浓浓的感谢,竟无语言可以表达。珍惜爱,献出爱。希爱给生命的提醒。
 
 

病友热聊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