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大肠癌
2010-07-15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中西医综合治疗已经成为我国大肠癌尤其是中晚期大肠癌治疗的主要方式,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由于中医诊断分型借助了现代医学手段,已由原来的单纯的经验科学向客观化、标准化的现代中医发展,使中医可以在中西医综合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地弥补了西医手术、放化疗只重视治疗本病而轻视辨病导致的生存期与生存质量差的明显不足,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科学应用中医辨病辨证,使中医与西医联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明显延长大肠癌病人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一、中西医结合:中医辨证多从脾论治
研究大量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中医辨证分型配合手术、放化疗强调治疗本病时应辨病辨证相结合,而尤要注意健脾消坚。
相关报道较多, 研究表明:对大肠癌术后患者92例采用基础方加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FOLFOX4方案)化疗, 就基础方对化疗所致毒副反应的疗效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 其中治疗组48例在化疗前后加服健脾扶正中药. 中药基本方: 黄芪20 g, 党参15 g, 白术15 g,,并随证加减. 结果显示, 治疗组对于减少消化道毒副反应、减少肝功能受损等方面的疗效好于对照组。
研究报道:中药以健脾益气、理气疏肝、活血软坚为治疗原则, 四君子汤合四逆散为主方, 根据病情变化随症加减. 处方: 党参10 g, 白术l5 g, 茯苓10 g, 柴胡12 g, 陈皮10 g, 白芍l0 g, 鸡血藤15g, 莪术10 g, 枳壳10 g, 赤芍15 g, 甘草6 g. 结果显示, 其近期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62%.随访观察生存期最短3 mo, 最长98 mo, 平均26mo. 观察1, 2, 3年生存率分别为64.3%, 35.4%,19.2%.
二、中医健脾扶正方的机制研究
大肠癌术后加化疗是目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但由于化疗中的毒性反应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带来了重大影响,对1994-2004年间国内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 纳入辨证分析的文献37篇, 纳入用药分析的文献53篇. 通过对近l1年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临床文献回顾分析发现, 无论是从文献的数量还是从治疗的病例数上看, 大多数大肠癌患者与脾虚密切相关, 尤其是在有“虚证”表现的患者中明显; 在临床用药方面, 以健脾益气治本, 兼及补肾, 并配合解毒、化瘀、祛湿. 使用频率高的药物中, 健脾益气类的使用占据明显优势, 远高于其他种类别药物的应用, 这也印证了脾虚为大肠癌之本, 治疗大肠癌, 尤其是对于具有虚证表现的患者, 健脾已经成为首要任务. 其文献质量回顾分析显示, 共计有78篇(74.3%)文献未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在27篇(25.7%)含有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中, 有5篇根据有关专著进行分型, 4篇自定义分型标准, 2篇采用《国家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分型, 1篇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其余15篇未注明分型标准.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
中医药疗法尤其健脾扶正类中药在大肠癌术后综合治疗及中晚期直肠癌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放化疗的增敏减毒、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等方面均显示出了极大的潜力. 由于采用了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医学更为精确的观察指标如外周血象、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免疫球蛋白、癌胚抗原(CEA)等, 使中医诊疗效果有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依据. 这相对于单纯的临床经验总结有了一定的进步.
研究报道:脾肾方是中医治疗肿瘤,配合化疗的一种常用方药,经过临床观察,该方对于减少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保护骨髓及提高免疫功能等均有良好的作用。根据化疗药物毒性大,在抗肿瘤抑制癌瘤的同时,对机体旺盛的细胞,如骨髓、胃肠道粘膜细胞等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因此有效剂量的应用受到限制,选用了健脾益肾的脾肾方增强患者的抗癌作用,在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内经》云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气足则精血盛,肾气虚则精血竭,益肾则髓满血长,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运统血,脾虚则不运,气血生化无源。由于肿瘤患者久病,手术等治疗其气大亏,中医主张健脾益温养,治肾益滋润,选用脾肾方益气养血,调理脾肾,滋肾养肝,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方中黄芪益气补血,党参、白术、云苓、陈皮健脾补气,调理胃肠增加免疫功能,枸杞、女贞子滋养肝肾,菟丝、补骨脂补肾壮阳,保护骨髓,全方补先天又补后天,补而不滞,温而不躁,突出了健脾益肾之大法。脾肾方对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具有较好效果,通过健脾益肾配合化疗和单纯化疗对照观察,健脾益肾治疗组完成化疗疗程显著优于单纯化疗组,对化疗中全身反应、消化道反应及血象变化也显著优于单纯化疗组,是配合化疗、减轻毒副反应的有效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