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如何被“饿死”?
2010-07-26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各大媒体都注意到这样一条新闻:世界首例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新药“恩度”在山东烟台诞生,该药能够通过“饿死肿瘤”的方法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这是10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在与专家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癌症的致死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国每年新增恶性肿瘤患者约106万人,死亡的约有154万,而且,这个数目还将以每年60万的速度增加。为了消灭它,科学家们想了很多办法,其中,“饿死肿瘤”正是多年来国际癌症研究的热门方向。
肿瘤如何被“饿死”
什么叫“饿死肿瘤”?北京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唐劲天教授告诉记者,简单地说,“饿死肿瘤”就是使肿瘤血管不再增生,肿瘤组织因为得不到营养而逐渐萎缩或者不再发展。
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祖达·福克曼博士做了一个实验:将黑色素瘤细胞注射进被抽干血液的甲状腺,结果发现,黑色素瘤一直保持铅笔尖大小,没有增殖。而一旦肿瘤与血管接通,其体积就会在10—15天的时间内增大100多倍。福克曼据此提出“肿瘤生长依赖血管生长”这一假设,并于1971年提出“饿死肿瘤疗法”理论。
通过“恩度”的介绍资料记者了解到,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大量促进血管生长的生长因子,有了这些新生血管提供的养分,肿瘤会快速生长。而血管生长因子还会反过来使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泌更多的生长因子。除了为肿瘤提供营养,血管还会为癌细胞提供“逃跑”路径,让它们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转移到其他地方。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血管生长因子诱导,毛细血管就不会同肿瘤相连。这样肿瘤既得不到养分,又不能随意逃窜,只能“休眠”。如果能造出一种抑制血管生长的药物,就可以控制肿瘤患者的病情。
根据这个理论,福克曼治愈了一批患癌小鼠。在这个试验中,他发现一种叫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的蛋白质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饿死”肿瘤,而且不产生耐药性。这一发现使得国内外众多公司竞相投入巨资从事相关药物研发。然而,由于技术存在困难以及成本较高,他们很快又纷纷退出了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