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癌症治疗 > 中医治疗 >

因人而异制定中医治癌法则

2010-08-08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祖国医药治疗肿瘤已有悠久的历史,但系统应用中医中药探索治癌新途径却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我国第一代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脱颖而出,我国对肿瘤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癌古代理论、古代秘方、民间验方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基本方法与思路。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抗癌研究方向。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甚为活跃,大量的论著、论文总结了中医药疗法对西医疗法(手术、放疗、化疗)毒副反应的防治作用,临床上形成了不少比较规范化的中医治疗或中西医治疗方案。到了90年代,应用中医药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提高肿瘤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的研究逐步深入,探讨中医疗法与现代基因疗法的关系也有了良好开端。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历经40多年艰苦历程,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存在问题归纳如下: 
  
    主要成果 
  
    提高机体免疫,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 
  
    许多临床观察证实,具有扶正功效的有人参、黄芪、太子参、熟地、当归、何首乌、鳖甲胶、红枣等补气养血药,女贞子、生地、北沙参、麦冬、黄精、鳖甲、龟板等滋补肝肾药可以调整机体的内环境;某些具有扶正培本作用的中药:鹿茸、紫河车、阿胶、鸡血藤、党参、黄芪、枸杞子、女贞子等能促进机体造血系统功能、提高细胞免疫力,减轻放、化疗引起的呕吐及血象下降。不少活血化瘀药有一定的抑瘤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及血液的高凝状态,对放疗有增敏作用。 
  
    中药与西医疗法有明显协同作用 
  
    近年来的实验研究不仅证实中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有提高肿瘤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的作用,而且发现某些中药如姜黄、川芎、生地、玄参、麦冬等,通过逆转肿瘤细胞的多抗耐药性而提高化疗的疗效。
 
    辨证施治是有效手段
 
    中医的特点,有别于现代医学的主要方面在于辨证施治。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肿瘤的中医治疗包括两个方面,即针对癌肿本身的局部治疗和针对患癌机体的整体治疗。局部治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明显降低肿瘤负荷,使机体获得恢复的机会,因而有可能最终消除癌肿。但单纯的局部治疗无法避免以后残留癌灶复发、转移等情况。据近20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的整体治疗对患者机体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包括对癌细胞在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诱导其分化,促使其凋亡;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影响;对机体免疫功能和其他各方面功能的调整和恢复等等。但是,单纯的整体治疗,对癌肿局部的消除尚不够明显。因此,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两者结合,有可能明显改善癌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某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抑癌、防癌作用
 
    有研究表明,由龙葵、白英、当归、丹参、郁金等制成的注射液能改变癌细胞的异常代谢;而苦参、肿节风、骆驼蓬能改善患癌机体的代谢,起到直接抑制癌细胞的作用。中国医科院肿瘤研究所曾在食管癌高发区以清热解毒中草药白鲜皮、黄药子、山豆根、夏枯草等制成片剂,治疗食管癌的癌前病变、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症,追踪观察3~5年,癌变率减少了47%~50%,说明该药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存在问题
 
    评价疗效的概念不明确
 
    由于在评价疗效时引用不同的疗效评定标准,使得结果难以比较,中西医结合研究对实体瘤大多应用西医引用的国际标准,虽与国际接轨,但却把中医药疗效与化疗等同看待,未能反映中医药的特色:有的研究除观察肿瘤的大小外,还计算病人的生存期。对生存期的问题,并没有说明患者仅是住院治疗还是包括长期的门诊随访,观察对象接受治疗的时间长短不一。
 
    混杂因素的影响
 
    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人,由于其它治疗的介入产生“混杂“效应很难处理。
 
    疗效机理探讨不足
 
    许多中药制剂对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多途径的,随着现代研究方法及手段的进步,单味中药可能在实验研究中被证明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有些作用甚至是相对、相反的,因此,对中药抗肿瘤疗效机理的阐述应持慎重态度。例如,中药对血液流变学指征的改变与疗效的提高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有待进一步说明。因为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既可对循环中瘤细胞的着床起抑制作用——有利于抗肿瘤治疗,又可以促进原发肿瘤部位瘤细胞的脱落——不利于抗肿瘤治疗。中药提高免疫功能,但免疫功能提高的真正含义以及免疫功能提高与抗肿瘤疗法的关系是什么?均尚需进一步阐明。
 
    生存质量的评定不全面
 
    对生存质量提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肿瘤病人症状的改善方面,但是,症状的改善只能代表生活质量改善的一个方面,事实上,目前有现成的评价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标准(包括国内、国际),生存质量包括食欲、睡眠、体力、精神状况等多个方面,如果没有严格按照公认的评价标准指导评定,那么所取得的结果不可能全面的。
 
    研究的科学性不够
 
    长期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报告很难在国内外权威性杂志上看到,其原因是什么?主要是科学性不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少,临床观察病例样本偏少,协作研究开展不多。
 
    展望
 
    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实属必要,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
 
    加大研究样本,确认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确切疗效
 
    过去中医药治疗肿瘤所取得的临床研究结果建立在观察病例较少的基础上,因此不能轻易地对中医治癌的疗效下结论,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协作,在扩大观察病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确认。
 
    深入研究肿瘤的证型特点
 
    研究证型特点的前提为严格公认的标准,只有在严格的诊断标准下,得出的研究结论才有科学性、可比性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加强抗肿瘤机理的研究
 
    在疗效已确认的基础上,加强中医药抗肿瘤的机理研究,否则,应用任何新方法、新指征所得的实验研究结果均无多大实际意义。
 
    加强中医疗法与基因组疗法关系的研究
 
    癌基因、抑癌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初步显示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及抑癌基因的缺失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从基因-蛋白质-生理功能-人体症状的相关性角度分析,某些特定基因的调控失常,会产生特定的蛋白质调控失常,而随之而来的人体生理功能失调所带来的一系列症状也是相对固定的,而那些相对固定的症候群体可以用中医证的概念进行分析,因此,我们有可能将肿瘤病人的证型规律、证的机理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另外,中医认为“治病必求于本”,而现代认为癌之“本”为基因调控的失常,因而,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机理必定与基因、蛋白质水平的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反过来,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药进行分子水平的筛选,当发现某一中药成分能够改变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时,再进一步进行动物实验及临床疗效验证。
 
    选择公认的生存质量量化标准
 
    应用中医药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是发挥中医药治疗肿瘤优势的主要方向,也符合国际抗癌治疗研究的趋势。选择公认的有关生活质量的量化标准,通过大量的病例观察,将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疗效的客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积极开展中医药综合治疗的疗效评价
 
    此类课题难度较大,但很有意义。如针灸、食疗,一直没有一个对其疗效进行客观的科学评价,按“适者生存”的原则,此类疗法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因此,设计相关的课题以客观评价疗效具有深远的意义。
 
    重视抗肿瘤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如何在临床观察有效的基础上改进剂型,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制剂的抗肿瘤疗效?也是一个值得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停留在汤剂、丸剂、散剂基础之上的传统用药方法往往存在重复性差、疗效低的问题,一方、一药之所以能取得疗效,肯定有一个或几个起有效作用的有效成分,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有效成分、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及代谢规律、明确其有效剂量对中药抗肿瘤疗效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往认为,只有复方的研究才具有中医的特色,一旦研究重要单体就脱离了中医的范畴,笔者认为这种思考方法存在片面性,如以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疗效为前提,以提高中医抗肿瘤疗效为目的,这样的研究同样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靛玉红、联苯双脂、青蒿素、黄连素等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应用,既提高了疗效又避免了用药过程中药材的浪费,这样的研究思路值得肿瘤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者的借鉴。
 
    重视患者内环境的调节,通过综合治疗达到内环境的平衡
 
    肿瘤病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综合治疗有希望获得治愈的病人,另一类则是目前的医疗水平所难以治愈的病人,对前者我们可能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力求在短期内获得满意的清除体内肿瘤细胞的临床疗效;而对于后者则在减轻症状的基础上尽量延长生命。但是,无论治疗目的如何,我们均面临着对病人正邪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扶正与祛邪侧重面的取舍问题。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重视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宏观调节,在辨证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制定中医治疗法则,运用中医药的目的是改善机体的内环境,使之朝着不利于肿瘤复发、转移的方向转化。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必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消除这种内环境,用药物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就有可能抑制和阻断肿瘤的复发及转移,有学者以此研究为切入点,进行了益气活血法抗肿瘤的研究,发现益气活血法不仅能在宏观上改善患者的气虚血瘀症状,而且在微观上改善与肿瘤复发转移密切相关的血液高凝状态及免疫抑制状态,中药人参中有效成分Rg3有着十分强烈的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且毒副反应小,能长期服用。
 
    许多清热解毒、以毒攻毒、化痰散结的中药均被证明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但完全寄希望于中药口服杀灭癌细胞的可能性较小,临床上证明完全以攻伐药物组成的中药方剂往往很难获得满意的抗肿瘤疗效,相反,以扶正、调整为原则的中药方剂却常有令人满意的疗效,说明合理应用中药对失衡的内环境进行调节,使机体内环境朝不利于肿瘤发展的方向发展,应该成为中医治疗癌症的立足点。
 
    总之,在肿瘤的具体治疗过程中,辨证与辨病、攻邪与扶正、局部与整体、治本与治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正确处理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这里便涉及到一个平衡的问题,只有在治疗过程中真正掌握了平衡的原则,才有可能对患者失调的阴阳平衡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病友热聊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