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肿瘤 别忘中医
2010-08-17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有人花了100万元医疗费之后
想到了中医
中医中药专栏每天都能接到读者打来的电话,稍微有点空闲了,前两天,接到两个电话,都是关于淋巴癌的。一前一后,两个淋巴癌,我在这里说给大家听听。
第一个电话是一位中年男性打进来的,问我们金华艾克医院的电话怎么打,他爱人患了淋巴癌,想请孙尚见医生看看。
他说,他是第一次看到我们的报纸,是别人给他的。
我仔细地问了对方情况,他说为了治疗爱人的淋巴癌,已经花掉了100多万元钱了。
淋巴癌在癌症里面是比较“好”的癌,它跟甲状腺癌一样,有很高的治愈率。怎么会花那么多钱?
他说,先是在上海诊断、治疗,然后上海的医生介绍他们到杭州的一家医院,接下来一直就在那家医院,前后大半年,病情不见好转,而花钱如流水。
我问他期间是不是接触过中药?他说没有。
最近一次采访金华艾克医院的孙尚见医生,他说9月底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医肿瘤大会上,公布了一个数据,国内得了肿瘤的人,约有40%,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接触过中医中药。听到这个数据,我不敢相信。我想,得了肿瘤,要进行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这是常识啊。但接了这位中年男性的电话,我不得不相信了。连杭州中医氛围那么浓的地方尚且有人花100万元钱了还想不起中医,那全国就真难说了。
第二点,我觉得这位病人的治疗方案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吊死在一棵树上。病急乱投医自然不好,外国有句谚语“一个病人边上有一百个出主意的人”,首先你一开始不要相信什么偏方、秘方、单方,先到大一点的医院诊治,医院越大越专业越好。那里的医生见得多,仪器也好一点,专业水平高一点,误诊的情况会少一点。但这并不是说你到了一家大医院就完事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要相信权威,但你不能迷信权威。你在这家大医院治疗效果不理想,就得抓紧换一家医院试试,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啊。这样的例子不要太多哦。
王女士:“我不是忘恩负义的人”
你说巧不巧,放下电话,后面的电话就进来了,原来我们的“今日早报中医版读者中心”来了一位客人,电话打上来说要找我。什么事呢?我连忙放下手头的工作下楼。
来的是杭州的一位中年科研工作者,姓王,女性,1977年杭州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啊呀,我说我们还是校友嘞。她告诉我,中医版10月8日的《我们应该像一碗温暖的汤药》里面,有一句话:“也有一些病人,根治了他们的疾病后就彻底地消失了。”她是为这句话来的。
《我们应该像一碗温暖的汤药》说的是医院应该怎么样善待病人的事,主讲人是金华艾克医院的院长孙尚见医生,采访的时候,孙尚见医生说道,病人是很复杂的,有的病人治好了毛病之后就彻底消失了,因为救命之恩是很重的人情,人情债是世界上最重的债,想还也还不清,所以干脆就远离一点。那医生又是怎样知道他彻底治好了毛病的呢?这往往是后来的病人说的:“孙医生,我们那里的某某某是你治好的,所以我今天也来找你。”到这个时候,医生就会有失落感,啊呀,你彻底治好了,你应该告诉我这个喜讯啊,也让我陶醉一下。做医生的,最开心的就是听到病人康复的消息,毛病越难越重,治愈后的成就感就越强烈。
孙尚见医生讲这个话的时候,只是说到有这种现象,并没有失望的意思。
说者无心,看者有意。王女士说自己当年就是孙尚见的药吃好的,如果当年没有看到我们的报道,没有去请孙医生看病,她也可能会像他父亲一样(王女士的父亲73岁的时候误诊,最后确诊是淋巴癌去世),所以说,孙尚见医生是她的“救命恩人”,我们的中药版面也是她的“救命恩人”。她对孙尚见医生是感恩的,只是因为工作忙,没有到医院去看望孙医生;她对我们的报纸也是感恩的,这么多年来,一直订阅《今日早报》,“就是因为有中医这个版”。
王女士大学毕业后主动到中科院设在青海的一个科研单位工作,由于高原反应厉害,7年后调到甘肃,回杭州的时间不长。很显然,王女士是那个年代甘愿献身国家建设事业的优秀知识分子。
王女士的父亲73岁的时候,平时一向身体很好的他突然低烧、咳嗽、咳血,在一家医院住院检查整整一个月,查不出毛病,换了一家医院,一开始也查不出病因,两个月过去了,最后确诊是淋巴癌。由于长时间用抗生素,肺部严重感染霉菌(抗生素引起的肺部霉菌感染,至今很多医院也没有办法,碰到这种事情,要到著名的中医院、老字号找最著名的中医生才能解决),所以严格地说,王女士的父亲不是死于淋巴癌,而是死于误诊引起的并发症。
父亲去世之后,年近50岁的王女士有一次发现右耳长出了一个肿瘤,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养的一只猫那段时间很反常地爬到她患病的部位,叫个不停,不久,王女士发现脚上也长出了同样的肿瘤,身体的一侧晚上睡觉时疼痛。
王医生很警觉,马上到一家大医院看,刚进门,医生就笑起来了,说你这个肿块很讨厌的,不开刀不行,开刀后创口不易愈合,流脓,但还是建议王女士住院。
后来,王女士被确诊为是淋巴癌骨转移。
有父亲的教训在前,王女士决定换一种治疗方案试试。
这是2004年3月,就是在这一年,我们中医版在考察了金华艾克医院长达两年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叫《中药的重量》。文章报道了出身磐安供销社系统、半路出家的年轻肿瘤专家孙尚见医生16年治疗肿瘤的经历。文章刊登之后,在省城中医界这个不大的“池塘”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浪——同行们根本就看不起这位来自磐安的年轻人。
王女士看到我们的报纸后就找了过去,并坚持服用金华艾克医院的中药,结果5年里正常上班,没有缺过一天勤。
王女士说,现在金华艾克医院在杭州的门诊部搬到半山肿瘤医院那边去了,她跑过去很不方便,自己工作忙,所以这两年就没有去看望孙尚见医生。“我没有忘记他们救命之恩的。等我两年后退休,她要安排时间,到门诊部做一段时间义工,帮他们抄抄方子,以报答孙院长的救命之恩。”
王女士在交谈中讲到一个问题,很值得大家借鉴。她说,以她自己的体会,金华艾克医院的忌口清单是很有道理的。患了肿瘤之后,有一段时间她为了加强营养,吃鳗干、海鲜,结果瘤体长得非常快,疼痛,而按清单忌口,疾病慢慢就好起来了。如今,她说如果吃一些忌口清单上的东西,稍微碰到一点,骨头就会疼,这说明中医的忌口是有科学道理的。
患了肿瘤怎么忌口?据我们了解金华艾克医院有一份清单的,免费可以索取的。杭州的读者可以到省肿瘤医院入口的杭州艾克中医肿瘤门诊部去要。
中医的普及还远远不够
眼下,我们正经历着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从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当然是一种进步。但作为5000年的文明古国,我们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其中就有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文化是数千年甚至上万年人类智慧的凝聚,这里面大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当代医学无法取代的。以中医妇科为例,如果没有中医,在碰到经、孕、胎、产、哺乳等问题时,将束手无策。在肿瘤的治疗上,中医也不是始终处于被动的、次要的地位。当无法进行放化疗、手术时,中医中药就要唱主角;在西医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解毒、扶正、软坚等也得依靠中药。
中医中药,在2002年“非典”之前有较长时间的沉默,如今,从上到下,人们对中医中药,又开始重视起来,但这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多做些普及工作,前面讲到的这位先生,就用不着拿出100万元的巨款来治疗淋巴癌而居然没有什么疗效,而像王女士这样幸运的患者就会多一点。
想到了中医
中医中药专栏每天都能接到读者打来的电话,稍微有点空闲了,前两天,接到两个电话,都是关于淋巴癌的。一前一后,两个淋巴癌,我在这里说给大家听听。
第一个电话是一位中年男性打进来的,问我们金华艾克医院的电话怎么打,他爱人患了淋巴癌,想请孙尚见医生看看。
他说,他是第一次看到我们的报纸,是别人给他的。
我仔细地问了对方情况,他说为了治疗爱人的淋巴癌,已经花掉了100多万元钱了。
淋巴癌在癌症里面是比较“好”的癌,它跟甲状腺癌一样,有很高的治愈率。怎么会花那么多钱?
他说,先是在上海诊断、治疗,然后上海的医生介绍他们到杭州的一家医院,接下来一直就在那家医院,前后大半年,病情不见好转,而花钱如流水。
我问他期间是不是接触过中药?他说没有。
最近一次采访金华艾克医院的孙尚见医生,他说9月底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医肿瘤大会上,公布了一个数据,国内得了肿瘤的人,约有40%,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接触过中医中药。听到这个数据,我不敢相信。我想,得了肿瘤,要进行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这是常识啊。但接了这位中年男性的电话,我不得不相信了。连杭州中医氛围那么浓的地方尚且有人花100万元钱了还想不起中医,那全国就真难说了。
第二点,我觉得这位病人的治疗方案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吊死在一棵树上。病急乱投医自然不好,外国有句谚语“一个病人边上有一百个出主意的人”,首先你一开始不要相信什么偏方、秘方、单方,先到大一点的医院诊治,医院越大越专业越好。那里的医生见得多,仪器也好一点,专业水平高一点,误诊的情况会少一点。但这并不是说你到了一家大医院就完事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要相信权威,但你不能迷信权威。你在这家大医院治疗效果不理想,就得抓紧换一家医院试试,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啊。这样的例子不要太多哦。
王女士:“我不是忘恩负义的人”
你说巧不巧,放下电话,后面的电话就进来了,原来我们的“今日早报中医版读者中心”来了一位客人,电话打上来说要找我。什么事呢?我连忙放下手头的工作下楼。
来的是杭州的一位中年科研工作者,姓王,女性,1977年杭州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啊呀,我说我们还是校友嘞。她告诉我,中医版10月8日的《我们应该像一碗温暖的汤药》里面,有一句话:“也有一些病人,根治了他们的疾病后就彻底地消失了。”她是为这句话来的。
《我们应该像一碗温暖的汤药》说的是医院应该怎么样善待病人的事,主讲人是金华艾克医院的院长孙尚见医生,采访的时候,孙尚见医生说道,病人是很复杂的,有的病人治好了毛病之后就彻底消失了,因为救命之恩是很重的人情,人情债是世界上最重的债,想还也还不清,所以干脆就远离一点。那医生又是怎样知道他彻底治好了毛病的呢?这往往是后来的病人说的:“孙医生,我们那里的某某某是你治好的,所以我今天也来找你。”到这个时候,医生就会有失落感,啊呀,你彻底治好了,你应该告诉我这个喜讯啊,也让我陶醉一下。做医生的,最开心的就是听到病人康复的消息,毛病越难越重,治愈后的成就感就越强烈。
孙尚见医生讲这个话的时候,只是说到有这种现象,并没有失望的意思。
说者无心,看者有意。王女士说自己当年就是孙尚见的药吃好的,如果当年没有看到我们的报道,没有去请孙医生看病,她也可能会像他父亲一样(王女士的父亲73岁的时候误诊,最后确诊是淋巴癌去世),所以说,孙尚见医生是她的“救命恩人”,我们的中药版面也是她的“救命恩人”。她对孙尚见医生是感恩的,只是因为工作忙,没有到医院去看望孙医生;她对我们的报纸也是感恩的,这么多年来,一直订阅《今日早报》,“就是因为有中医这个版”。
王女士大学毕业后主动到中科院设在青海的一个科研单位工作,由于高原反应厉害,7年后调到甘肃,回杭州的时间不长。很显然,王女士是那个年代甘愿献身国家建设事业的优秀知识分子。
王女士的父亲73岁的时候,平时一向身体很好的他突然低烧、咳嗽、咳血,在一家医院住院检查整整一个月,查不出毛病,换了一家医院,一开始也查不出病因,两个月过去了,最后确诊是淋巴癌。由于长时间用抗生素,肺部严重感染霉菌(抗生素引起的肺部霉菌感染,至今很多医院也没有办法,碰到这种事情,要到著名的中医院、老字号找最著名的中医生才能解决),所以严格地说,王女士的父亲不是死于淋巴癌,而是死于误诊引起的并发症。
父亲去世之后,年近50岁的王女士有一次发现右耳长出了一个肿瘤,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养的一只猫那段时间很反常地爬到她患病的部位,叫个不停,不久,王女士发现脚上也长出了同样的肿瘤,身体的一侧晚上睡觉时疼痛。
王医生很警觉,马上到一家大医院看,刚进门,医生就笑起来了,说你这个肿块很讨厌的,不开刀不行,开刀后创口不易愈合,流脓,但还是建议王女士住院。
后来,王女士被确诊为是淋巴癌骨转移。
有父亲的教训在前,王女士决定换一种治疗方案试试。
这是2004年3月,就是在这一年,我们中医版在考察了金华艾克医院长达两年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叫《中药的重量》。文章报道了出身磐安供销社系统、半路出家的年轻肿瘤专家孙尚见医生16年治疗肿瘤的经历。文章刊登之后,在省城中医界这个不大的“池塘”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浪——同行们根本就看不起这位来自磐安的年轻人。
王女士看到我们的报纸后就找了过去,并坚持服用金华艾克医院的中药,结果5年里正常上班,没有缺过一天勤。
王女士说,现在金华艾克医院在杭州的门诊部搬到半山肿瘤医院那边去了,她跑过去很不方便,自己工作忙,所以这两年就没有去看望孙尚见医生。“我没有忘记他们救命之恩的。等我两年后退休,她要安排时间,到门诊部做一段时间义工,帮他们抄抄方子,以报答孙院长的救命之恩。”
王女士在交谈中讲到一个问题,很值得大家借鉴。她说,以她自己的体会,金华艾克医院的忌口清单是很有道理的。患了肿瘤之后,有一段时间她为了加强营养,吃鳗干、海鲜,结果瘤体长得非常快,疼痛,而按清单忌口,疾病慢慢就好起来了。如今,她说如果吃一些忌口清单上的东西,稍微碰到一点,骨头就会疼,这说明中医的忌口是有科学道理的。
患了肿瘤怎么忌口?据我们了解金华艾克医院有一份清单的,免费可以索取的。杭州的读者可以到省肿瘤医院入口的杭州艾克中医肿瘤门诊部去要。
中医的普及还远远不够
眼下,我们正经历着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从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当然是一种进步。但作为5000年的文明古国,我们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其中就有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文化是数千年甚至上万年人类智慧的凝聚,这里面大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当代医学无法取代的。以中医妇科为例,如果没有中医,在碰到经、孕、胎、产、哺乳等问题时,将束手无策。在肿瘤的治疗上,中医也不是始终处于被动的、次要的地位。当无法进行放化疗、手术时,中医中药就要唱主角;在西医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解毒、扶正、软坚等也得依靠中药。
中医中药,在2002年“非典”之前有较长时间的沉默,如今,从上到下,人们对中医中药,又开始重视起来,但这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多做些普及工作,前面讲到的这位先生,就用不着拿出100万元的巨款来治疗淋巴癌而居然没有什么疗效,而像王女士这样幸运的患者就会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