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癌症种类 > 肝癌 > 肝癌症状 >

肝癌黄疸

2011-08-12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黄疸是中晚期肝癌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发率约29.6%-37.5%。黄疸是胆红素代谢障碍时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的巩膜、皮肤、粘膜、体液等黄染的一种临床表现。
 
什么是肝癌黄疸?
 
 
  肝癌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使皮肤、粘膜、巩膜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正常人血清中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umol/L。如果血清总胆红素在34.2umol/L 以上,临床上即表现为有黄疸,如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无肉眼可见的黄疸时,则称为隐性黄疸,此时血清胆红素浓度常小于34.2umol/L。
 
 
  中医认为肝癌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调、嗜酒过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热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胆汁泛溢所致。
 
 
  肝癌黄疸作为肝癌晚期的一个典型症状,根据其发病机制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郁积性黄疸、先天性黄疸,西医治疗肝癌黄疸除针对肝癌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或采用激素治疗外,就是采用人工肝辅助支持治疗,虽有其长处,但缺陷很多。目前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以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胆疾病。
 
 
黄疸是中晚期肝癌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发率约29.6%-37.5%。黄疸是胆红素代谢障碍时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的巩膜、皮肤、粘膜、体液等黄染的一种临床表现。胆红素来自体内衰老的红细胞,其生成、代谢及排泄与肝脏关系密切,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导致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黄疸。根据病因,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三种。肝癌患者所并发的黄疽属于后两种,以阻塞性黄疸多见,具体发生机制如下:
 
 
  1、肝内及肝门区肿瘤结节或肝门淋巴结肿大压迫各级胆管,导致胆汁引流不畅,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返流入血,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引起阻塞性黄疸。
 
 
  2、肝内肿瘤侵入胆管,导致胆管不完全或完全阻塞,并可部分坏死脱落,下降至肝外胆管,突然阻塞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据报道,此机制的发生率约为1.5%-8%。
 
 
  3、胆管内癌栓形成,包括坏死肿瘤脱落,在胆管内生长,肝内原发肿瘤破入胆管,或肿瘤出血,含有癌细胞的血凝块形成栓子,阻塞胆管等,均可导致阻塞性黄疸。
 
 
  4、弥漫性肝癌或合并有严重的肝硬化,因广泛肝细胞受损,胆红素在肝内的生成、代谢及排泄障碍,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均升高,引起肝细胞性黄疸,同时也可因肝内肿瘤对胆道系统的压迫,合并有阻塞性黄疸,呈混合性黄疸。
 
 
  5、一些抗肝癌治疗手段也可引发黄疸,如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无水乙醇注射、外放射治疗等。
 
 
临床表现
 
 
 肝癌患者并发黄疸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肝肿大、肝区痛、食欲减退、消瘦、脾肿大、腹水等肝癌常见症状基础上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呈黯黄色或黄绿色,大便颜色变浅灰或呈陶土色,皮肤瘙痒,胆绞痛,或伴有寒战、高热等。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胆管炎以腹痛、发热、黄疸为主要表现;进行性无痛性黄疸;波动性黄疸。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对于肝癌诊断已明确的患者,本病的诊断不难,肝癌患者出现皮肤、巩膜、小便黄染,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或未见皮肤、巩膜、小便黄染,仅有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即可诊断。血中结合胆红素显著升高,尿胆红素阳性,见皮肤癌痒,大便呈陶土色,为阻塞性黄疸;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以结合性胆红素为主,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二、鉴别诊断
 
 
 对于肝癌诊断尚未明确,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困难。需与胆管癌、胰头癌及十二指肠壶腹肿瘤鉴别,肝癌的黄疸常有肝炎肝硬化病史,出现于肝癌晚期,伴有右上腹胀痛,多有血AFP浓度升高;而胆管癌、胰头癌及十二指肠壶腹肿瘤多无肝炎肝硬化病史,仅以无痛性进行性黄疸为首发症状,血AFP浓度多正常,腹部B超、CT、MRI、PTC(经皮穿刺肝胆管造影)、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核素胆系造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以上疾病的鉴别。
 
 

病友热聊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