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病因有哪些
2011-11-17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胃癌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通过专家的研究,发现与以下几个方面关系密切:
1、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对于胃癌发病的影响,已受到各国肿瘤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可能的饮食致癌因素为经常食用烟熏、烤炙食品(含苯并芘)或腌渍食品、酸菜(含N-亚硝基化合物)。近年来的研究又提出了保护因素,如牛奶、动物蛋白、新鲜蔬菜和一些水果等。最近日本和美国胃癌发病率的下降都被归于饮食情况的改善。但是饮食与肿瘤的关系及其致癌机理的研究是极其复杂的。食物中既可能存在起直接作用的致癌物,不论是自然存在或在食物烹调、加工、贮藏过程中产生的;食物摄入人体后也可能在体内一些因素作用下形成致癌物。在致癌过程中,有的物质起着启动致癌物的作用,有的起着促癌或抑癌的作用,而且还与人体内复杂的代谢、生物转化过程交织在一起,因此很难从这些复杂的因素中找到肯定的联系。实验资料可用于评价饮食和代谢因素在人类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如其结果与流行病学证据相一致时,其结果才令人信服。
我国胃癌综合考察流行病学组对国内胃癌高、低发病区的调查结果表明胃癌与饮食关系密切。在杂色曲霉毒素诱发大白鼠肝癌的实验中,曾见到胃腺癌的发生。从调查地区的主副食品及患者的胃液中可以检出杂色曲霉和构巢曲霉等真菌,胃癌高发地区的检出率显然高于低发地区,可以提示霉粮是一个与胃癌有关的危险因素。
2、精神因素
引发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所曾对胃癌做了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大多数胃癌病人发病前有精神创伤和不良心境。
中医认为,所谓思虑伤脾,就是指情志失调,容易导致肝、脾、胃功能失调,引起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这是形成胃癌的病理基础之一。如果长期紧张、精神抑郁、愤怒、恐惧、心情苦闷,都会诱发胃病乃至癌症的发生。特别是在进餐时与人争吵或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会导致对食物的兴趣下降,进一步导致消化功能下降,产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从西医上说,当人长期处在忧郁、压抑状态下,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压抑,结果对癌细胞的抵抗力下降,促进癌的发生和发展。
随着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人们经常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如不及时解除这种紧张状态,癌症和其他疾病就会因免疫功能下降而乘虚而入。所以,大家应善于及时缓解压力,静养心神,积极正确地进行防病保健。
3、门螺杆菌感染
1994 年WHO 属下的国际癌肿研究机构将H . pylori 列为引起胃癌的第1 类(肯定)致癌原,主要依据是:
① 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 . pylori 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病危险性2 . 8 ~6 倍。
② H . p 刃ori 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Correa 提出的胃癌发病多阶段模式(自浅表性胃炎依次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已被普遍接受,因此有理由假设H . pylori 感染与胃癌发病密切相关。
③ 1 998 年日本学者在仅用H . pylori 感染的蒙古沙鼠中诱发出胃癌,为H . pylori 是致癌原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目前认为,H . pylori 感染是人类非责门部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但仅有其感染还不足以引起胃癌,还必须有其他因素的参与;一些毒力较强的H . pylori 菌株感染可能与胃癌发病的关系更密切。
4、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从胃癌高发区国家向低发区国家的移民,第一代仍保持胃癌高发病率,但第二代显著下降,而第三代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已接近当地居民。由此提示环境因素与胃癌发病相关。一些环境因素,如水土中含过多硝酸盐、微量元素比例失调等,可直接或间接通过饮食途径与胃癌相关;饮食习惯的改变可影响胃癌发生危险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处于低社会经济水平,吸烟、饮酒过度,缺乏新鲜菜、水果,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烤等食物,过多摄人食盐,均可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其机制可能与引起胃粘膜损伤,食物中含有硝酸盐、亚硝酸盐、苯脐花等前致癌物或致癌物,食物中缺乏具有保护作用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 、维生素E 和微量元素硒)等因素有关。
5、遗传因素
在胃癌发病中遗传因素的作用不如在结直肠癌中重要,胃癌家族性聚集少有报道,但胃癌的家族史仍可能是一个危险因素,虽然这也有可能反映了家庭成员共有的环境因素。约1 %~3 %的胃癌属遗传性胃癌易感综合征,其中Dcadherin 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ereditary diffuse gastric cancer)是较为清楚的一种。在青少年发生的胃癌中,遗传因素的作用可能更大些。个体的白细胞介素-1p(IL-1p)基因多态性影响H .pylori 感染后胃粘膜炎症、萎缩和胃酸分泌。携带某些IL – 1p基因型的个体H . pylori 感染后胃粘膜炎症程度重、萎缩明显、低胃酸,从而增加了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胃癌的癌前变化胃癌很少直接从正常胃粘膜上皮发生,而大多发生于原有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即癌前变化( precancerous change)。1978 年WHO 专家会议将胃癌的癌前变化分为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和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 )两类。癌前病变指一类易发生癌变的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即异型增生(dysplasia);癌前状态指一些发生胃癌危险性明显增加的临床情况,包括:
① 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有肠化和恶性贫血):由于胃内微环境改变导致内源性亚硝基化合物形成所致。随访研究表明,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的胃癌年发生危险性(annual risk)为0.5 %~1 %。
② 慢性胃溃疡:溃疡边缘粘膜反复损伤、修复,增加了细胞恶变的危险性,恶变率为1 %~3 %。
③ 残胃:指胃良险疾病手术后,癌变一般在术后15~20 年以上才发生,与胃酸减少、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残胃癌变率Binrothn 式术后较工式术后高。
④ 胃息肉:增生性(或炎症性)息肉恶变率很低,仅1 %左右;腺瘤性息肉恶变率40 %~70 % ,直径>2cm 息肉恶变率更高。
⑤ 胃粘膜巨大皱璧症(Menetrier 病)服道的恶变率为10 %~13 %。
6、地理环境因素
世界各国对胃癌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表明,不同地区和种族的胃癌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有些资料说明胃癌多发於高纬度地区,距离赤道越远的国家,胃癌的发病率越高。也有资料认为其发病与沿海因素有关。这里有不同饮食习惯的因素,也应考虑地球化学因素以及环境中存在致癌物质的可能。
全国胃癌综合考察流行病学组曾调查国内胃癌高发地区,如祁连山内流河系的河西走廊、黄河上游、长江下游、闽江口、木兰溪下游及太行山南段等地,发现除太行山南段为变质岩外,其余为火山岩、高泥炭,局部或其一侧有深大断层,水中Ca/SO4比值小,而镍、硒和钻含量高。考察组还调查胃癌低发地区,如长江上游和珠江水系等地,发现该区为石灰岩地带,无深大断层,水中Ca/SO4比值大,镍、硒和钴含量低。已知火山岩中含有3,4苯并芘,有的竟高达5.4~6.1μg/kg,泥炭中有机氮等亚硝胺前体含量较高,使胃粘膜易发生损伤。此外,硒和钴可引起胃损害,镍可促进3,4苯并芘的致癌作用。以上地理环境因素是否为形成国内这些胃癌高发地区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索。
胃癌的早期警告信号:
①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或疼痛规律发生改变。
②泛酸、嗳气、食欲减退、恶心、胃脘部灼热和腹泻、黑便。
③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出现明显消瘦。
④50岁以上,过去无胃痛、胃病史,短期出现胃部症状者。多年前因胃患良性疾病,做过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恢复良好,近期又发生消化不良、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黑便、健康状况明显减退者。这些症状虽然并不意味着就患有胃癌,但当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时,就应该前往医院请医师作详细的检查。
胃癌的自我发现措施:
早期胃癌多数无明显症状,仅有上腹不适及食后腹胀、食欲减退。这些症状常与普通的消化不良、胃炎或胃溃疡相似,但有一些早期隐痛者亦可出现出血与黑便。若反复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食后饱胀、食欲减退,按普通胃病治疗无效并且有进行性加重、消瘦、贫血等症状。
另外,原有溃疡病及胃炎病史,但症状反复发作,治疗无效,并且日益加重,有时呕吐宿食或有呕血及黑便倾向(包括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均应想到胃癌的可能。一般来说,若肿瘤长在胃的入口处(贲门部)时,有下咽困难,吞咽食物时胸骨后有疼痛、食物摩擦感、停滞感;若肿瘤长在胃的出口处(幽门部)时,可引起饭后上腹胀满不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出现梗阻症状。
1、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对于胃癌发病的影响,已受到各国肿瘤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可能的饮食致癌因素为经常食用烟熏、烤炙食品(含苯并芘)或腌渍食品、酸菜(含N-亚硝基化合物)。近年来的研究又提出了保护因素,如牛奶、动物蛋白、新鲜蔬菜和一些水果等。最近日本和美国胃癌发病率的下降都被归于饮食情况的改善。但是饮食与肿瘤的关系及其致癌机理的研究是极其复杂的。食物中既可能存在起直接作用的致癌物,不论是自然存在或在食物烹调、加工、贮藏过程中产生的;食物摄入人体后也可能在体内一些因素作用下形成致癌物。在致癌过程中,有的物质起着启动致癌物的作用,有的起着促癌或抑癌的作用,而且还与人体内复杂的代谢、生物转化过程交织在一起,因此很难从这些复杂的因素中找到肯定的联系。实验资料可用于评价饮食和代谢因素在人类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如其结果与流行病学证据相一致时,其结果才令人信服。
我国胃癌综合考察流行病学组对国内胃癌高、低发病区的调查结果表明胃癌与饮食关系密切。在杂色曲霉毒素诱发大白鼠肝癌的实验中,曾见到胃腺癌的发生。从调查地区的主副食品及患者的胃液中可以检出杂色曲霉和构巢曲霉等真菌,胃癌高发地区的检出率显然高于低发地区,可以提示霉粮是一个与胃癌有关的危险因素。
2、精神因素
引发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所曾对胃癌做了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大多数胃癌病人发病前有精神创伤和不良心境。
中医认为,所谓思虑伤脾,就是指情志失调,容易导致肝、脾、胃功能失调,引起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这是形成胃癌的病理基础之一。如果长期紧张、精神抑郁、愤怒、恐惧、心情苦闷,都会诱发胃病乃至癌症的发生。特别是在进餐时与人争吵或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会导致对食物的兴趣下降,进一步导致消化功能下降,产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从西医上说,当人长期处在忧郁、压抑状态下,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压抑,结果对癌细胞的抵抗力下降,促进癌的发生和发展。
随着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人们经常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如不及时解除这种紧张状态,癌症和其他疾病就会因免疫功能下降而乘虚而入。所以,大家应善于及时缓解压力,静养心神,积极正确地进行防病保健。
3、门螺杆菌感染
1994 年WHO 属下的国际癌肿研究机构将H . pylori 列为引起胃癌的第1 类(肯定)致癌原,主要依据是:
① 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 . pylori 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病危险性2 . 8 ~6 倍。
② H . p 刃ori 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Correa 提出的胃癌发病多阶段模式(自浅表性胃炎依次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已被普遍接受,因此有理由假设H . pylori 感染与胃癌发病密切相关。
③ 1 998 年日本学者在仅用H . pylori 感染的蒙古沙鼠中诱发出胃癌,为H . pylori 是致癌原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目前认为,H . pylori 感染是人类非责门部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但仅有其感染还不足以引起胃癌,还必须有其他因素的参与;一些毒力较强的H . pylori 菌株感染可能与胃癌发病的关系更密切。
4、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从胃癌高发区国家向低发区国家的移民,第一代仍保持胃癌高发病率,但第二代显著下降,而第三代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已接近当地居民。由此提示环境因素与胃癌发病相关。一些环境因素,如水土中含过多硝酸盐、微量元素比例失调等,可直接或间接通过饮食途径与胃癌相关;饮食习惯的改变可影响胃癌发生危险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处于低社会经济水平,吸烟、饮酒过度,缺乏新鲜菜、水果,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烤等食物,过多摄人食盐,均可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其机制可能与引起胃粘膜损伤,食物中含有硝酸盐、亚硝酸盐、苯脐花等前致癌物或致癌物,食物中缺乏具有保护作用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 、维生素E 和微量元素硒)等因素有关。
5、遗传因素
在胃癌发病中遗传因素的作用不如在结直肠癌中重要,胃癌家族性聚集少有报道,但胃癌的家族史仍可能是一个危险因素,虽然这也有可能反映了家庭成员共有的环境因素。约1 %~3 %的胃癌属遗传性胃癌易感综合征,其中Dcadherin 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ereditary diffuse gastric cancer)是较为清楚的一种。在青少年发生的胃癌中,遗传因素的作用可能更大些。个体的白细胞介素-1p(IL-1p)基因多态性影响H .pylori 感染后胃粘膜炎症、萎缩和胃酸分泌。携带某些IL – 1p基因型的个体H . pylori 感染后胃粘膜炎症程度重、萎缩明显、低胃酸,从而增加了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胃癌的癌前变化胃癌很少直接从正常胃粘膜上皮发生,而大多发生于原有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即癌前变化( precancerous change)。1978 年WHO 专家会议将胃癌的癌前变化分为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和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 )两类。癌前病变指一类易发生癌变的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即异型增生(dysplasia);癌前状态指一些发生胃癌危险性明显增加的临床情况,包括:
① 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有肠化和恶性贫血):由于胃内微环境改变导致内源性亚硝基化合物形成所致。随访研究表明,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的胃癌年发生危险性(annual risk)为0.5 %~1 %。
② 慢性胃溃疡:溃疡边缘粘膜反复损伤、修复,增加了细胞恶变的危险性,恶变率为1 %~3 %。
③ 残胃:指胃良险疾病手术后,癌变一般在术后15~20 年以上才发生,与胃酸减少、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残胃癌变率Binrothn 式术后较工式术后高。
④ 胃息肉:增生性(或炎症性)息肉恶变率很低,仅1 %左右;腺瘤性息肉恶变率40 %~70 % ,直径>2cm 息肉恶变率更高。
⑤ 胃粘膜巨大皱璧症(Menetrier 病)服道的恶变率为10 %~13 %。
6、地理环境因素
世界各国对胃癌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表明,不同地区和种族的胃癌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有些资料说明胃癌多发於高纬度地区,距离赤道越远的国家,胃癌的发病率越高。也有资料认为其发病与沿海因素有关。这里有不同饮食习惯的因素,也应考虑地球化学因素以及环境中存在致癌物质的可能。
全国胃癌综合考察流行病学组曾调查国内胃癌高发地区,如祁连山内流河系的河西走廊、黄河上游、长江下游、闽江口、木兰溪下游及太行山南段等地,发现除太行山南段为变质岩外,其余为火山岩、高泥炭,局部或其一侧有深大断层,水中Ca/SO4比值小,而镍、硒和钻含量高。考察组还调查胃癌低发地区,如长江上游和珠江水系等地,发现该区为石灰岩地带,无深大断层,水中Ca/SO4比值大,镍、硒和钴含量低。已知火山岩中含有3,4苯并芘,有的竟高达5.4~6.1μg/kg,泥炭中有机氮等亚硝胺前体含量较高,使胃粘膜易发生损伤。此外,硒和钴可引起胃损害,镍可促进3,4苯并芘的致癌作用。以上地理环境因素是否为形成国内这些胃癌高发地区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索。
胃癌的早期警告信号:
①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或疼痛规律发生改变。
②泛酸、嗳气、食欲减退、恶心、胃脘部灼热和腹泻、黑便。
③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出现明显消瘦。
④50岁以上,过去无胃痛、胃病史,短期出现胃部症状者。多年前因胃患良性疾病,做过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恢复良好,近期又发生消化不良、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黑便、健康状况明显减退者。这些症状虽然并不意味着就患有胃癌,但当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时,就应该前往医院请医师作详细的检查。
胃癌的自我发现措施:
早期胃癌多数无明显症状,仅有上腹不适及食后腹胀、食欲减退。这些症状常与普通的消化不良、胃炎或胃溃疡相似,但有一些早期隐痛者亦可出现出血与黑便。若反复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食后饱胀、食欲减退,按普通胃病治疗无效并且有进行性加重、消瘦、贫血等症状。
另外,原有溃疡病及胃炎病史,但症状反复发作,治疗无效,并且日益加重,有时呕吐宿食或有呕血及黑便倾向(包括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均应想到胃癌的可能。一般来说,若肿瘤长在胃的入口处(贲门部)时,有下咽困难,吞咽食物时胸骨后有疼痛、食物摩擦感、停滞感;若肿瘤长在胃的出口处(幽门部)时,可引起饭后上腹胀满不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出现梗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