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吃龙虾啊
2012-06-14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食品安全问题这两年备受关注,每年的6—8月份,是小龙虾形体最为“丰满”的时候,也是人们捕捞和食用的最佳时机。又到了人们大快朵颐吃龙虾的时节。这几天,大街小巷的龙虾促销招牌特别显眼。可你知道么?龙虾的食用方式需要特别的谨慎,要不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疾病。
小龙虾的由来
中国过去并不出产小龙虾,小龙虾的来历要追溯到二战时期,驻中国的日军生化部队因为要处理大量的尸体, 但是考虑到用焚尸炉彻底焚烧的能源消耗太大,而如果采取初级火化,再分解成小块排放的话, 会造成周围水体的严重富营养化, 因此日本人想到了当时日本国内随处可见的克氏螯虾 (小龙虾的前身), 经过一系列的基因改造, 克氏螯虾被成批运到日军驻地, 担任起水体清洁的工作。 改良后的克氏螯虾表现出 比起前辈更出色的适应高腐败水体的能力,更强的繁殖能力, 尤其是适应矿物性毒化水体的能力更是出色, 日方解密档案表明:高营养化,低氧水体中的肺吸虫病和黑鳃病,克氏螯虾几乎终身携带,但是死亡率接近于正常值。 而铅,汞,砷等严重致畸化学元素, 在克氏螯虾体内即使积聚到正常值的几百倍也未见子代出现大面积的基因突变。
从此克氏螯虾借着疯狂摄食中国人未火化完全的尸体 在中国大陆生存了下来,随着日军的投降,撤退。 日本军方带来的克氏螯虾却并未淡出中国大陆, 相反的,克氏螯虾吃着腐败的动物尸体,被农户过量使用DDT毒杀的浮游生物,各种动物的排泄物,和人类丢弃的生活垃圾….,渐渐地发展壮大,最终在今天遍布全国,每一个能见度为零的小河沟, 每一个化工厂和化粪池的排污口,都可以看到克氏螯虾慢腾腾的身影,并最终成为国人的美餐----小龙虾。
食药局提醒市民,食用小龙虾最好去头煮透
为保障“小龙虾”食用安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餐饮单位和家庭,要采购鲜活的小龙虾,并将小龙虾充分洗净,尽量减少小龙虾体表的微生物与理化污染物。
由于生小龙虾中存在较高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与致病菌,同时有存在寄生虫的可能性,因此在烹调时应将小龙虾充分烧熟、煮透。尤其是预先油炸过的半成品,在食用前的烹调过程中,更应充分烧透。尽量做到当餐加工、当餐食用。不能当餐用完的,应及时冷藏,隔餐小龙虾食用前应回烧并彻底加热。同时,要保持餐具卫生,生、熟食品放置应严格分开,以避免交叉污染。同一场所或设施(如冰箱)内同时存放生、熟食品的,应按熟上生下方式存放,避免熟食品受到污染。
因小龙虾头部的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消费者在食用小龙虾时,弃头食用更安全。
食品安全专家,一次食用小龙虾不宜过多
龙虾本身生存的环境藏污纳垢,龙虾头部又是最容易吸附重金属和细菌的部位,所以食用小龙虾,最好要去头。活龙虾在买来后,最好放在清水里养24-36小时,使其吐净体内的泥沙等杂质。在加工龙虾时,它两鳃里的脏东西要清除,因为鳃毛里面吸附了很多细菌,最好是把鳃剪掉,虾壳最好用刷子刷洗。龙虾细爪的根部最容易藏污纳垢,一定要剪掉。最后还要经过刷、洗才能烹饪。
小龙虾的烹制时间如果过短,细菌未被完全杀灭,极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此外,小龙虾是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若未煮熟煮透,或采用烤、炒、腌、醉等形式烹饪,小龙虾的尾巴不蜷曲、肉质松散,人食用后就有可能感染食品肺吸虫病。小龙虾体内含大量组胺酸,一旦死亡,组胺酸会转化为有毒物质,日积月累毒素会引发疾病。因此,切勿食用死龙虾,一次食用小龙虾的数量也不宜过多。
抗癌健康网提醒,龙虾要吃活的
活龙虾煮熟后光华红亮,虾肉鲜嫩,虾尾弯曲且有弹性。若虾壳颜色发暗,没有光芒及头尾疏散;尾部变直,或虽然弯曲但没有弹性、虾肉松软,则是用死虾加工的。死虾口感极差,而且小龙虾一旦衰亡就会发生许多毒素,以是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