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汽车内苯含量不足以致癌
2012-08-10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动物研究也取得了相符的结果。有充分的动物实验证据证明了苯的致癌性。一些重要的动物实验结果支持早先的发现:吸入和摄入的苯可导致人类白血病风险增加。综述此类研究的详情,苯与癌症的关联性得到肯定。
苯的“可接受水平”
美国管理部门并未设立过所谓“苯的可接受水平”。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和健康研究所(NIOSH)对于工作场所的苯含量有两个限制值:短期(15分钟内)为每立方米3.2毫克,长期平均为每立方米0.32毫克。而流言中说的“每立方英尺50毫克”可换算为每立方米1765.7毫克,比短期暴露的限制值还大了数百倍!只能理解为流言创作者弄错了单位或犯了别的数学错误。“每立方英尺50毫克”这个数值毫无意义。
虽然NIOSH提供的两个苯含量限制值是针对一些行业的工人的,但我们也可以作为参考,衡量汽车内部空气的苯含量水平。
这一点并没有科学证据。2001年韩国的一项研究调查了城市区域内、车辆通勤时间较长的人群(包括坐小轿车和坐巴士),虽然确实发现车辆使用会增加苯的暴露,但他们的发现与上述流言中的描述有明显的区别[2]:
研究发现的是,乘坐车辆增加了多种有害物质的暴露水平,苯是其中之一。但导致这一情况的首要因素是车辆使用的油料,而非仪表盘等车内组件。研究发现旧车中苯的含量要高于新车。这说明仪表盘、内饰等组件散发出的“新车味”并非影响车内苯含量水平的首要因素。研究发现在冬天的月份中,苯暴露水平显著升高。这说明汽车空调的使用并非苯暴露的主要因素。
这项韩国研究也没有发现通勤导致的苯暴露和癌症发病之间有什么联系。
2007年德国有一项研究是关于“停泊车辆内部空气的毒性”[3]。研究人员设置了相同品牌的一辆新车和一辆使用三年的旧车,置于14000瓦灯光之下,使温度上升到150华氏度(65.6℃),收集了车内气体。之后他们将来自人类和仓鼠的实验室培养细胞暴露在这些气体的提取物中。这是毒性测试的正常手段。
研究表明,来自新车的气体并没有表现出毒性,只是引起了一些微小的免疫反应,理论上这些反应在一些人体内可能导致过敏。旧车则无此现象。研究结论称: “停泊车辆的内部空气没有发现明显的健康危害”。
研究还发现,新车内的挥发性有机物总量为每立方米10.9毫克,其主要成分并不包括苯。而流言却宣称:太阳下车辆内的苯含量可达每立方英尺2000-4000毫克,合每立方米70.6克-141.3克。这个数量的苯收集起来,体积几乎有一两瓶花露水之多!显然是荒谬的。
即使我们假定流言创作者弄错了单位,“帮他”把上述数值中的“克”改为“毫克”,仍然不合理。如此修改后,流言所称的苯这一种物质的含量,仍比上面研究实测的所有挥发性有机物总量还要大10倍左右。何况苯甚至还不在研究检测出的40多种有机物之中。
“我们在已发表的研究中,没有发现能确证(流言中)这一观点的证据。在一部分针对行驶车辆的研究中,苯暴露水平超过了工作场所慢性苯暴露推荐水平,但这些程度的苯在保养适当的车辆中不太可能出现。”
热天发车先开窗是对的,但与苯无关
流言中有一个观点是可取的:在热天,当你回到门窗关闭的车辆中时,应该先打开车窗晾一会儿再开空调。但原因和苯无关,而是因为停在太阳下、门窗紧闭的车辆会产生一种温室效应,使得车内温度比车外高出很多。开一会儿车窗可以通过气体交换来加快温度下降,这比单靠空调降温要有效。
除了汽车车内,生活中还有其他地方也会接触到苯,那么,如何避免和降低苯危害
1、定期开窗通风,将空调设置为循环状态,使车内外空气流通。
2、远离香烟。吸烟是苯暴露的主要来源。如果你的工作坏境中含有苯,可与雇主商量改变工作流程,或使用个人保护装备。
3、减少接触汽油,加油时小心操作,或选择有油气回收系统的加油站。汽油含苯,应避免皮肤接触。
4、当遇到一些溶剂、油漆、颜料等化学物质时,借助常识判断其是否可能含苯。减少和避免与这些物质共处,特别是在不通风的场所。
抗癌健康网提醒,虽然有研究发现使用车辆会略增加苯的接触,但并未发现这一接触水平会导致癌症风险升高。包括吸烟在内的其他途径才是日常生活中苯暴露的主要来源,而且我们也有很多应对的方法,可以避免和降低苯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