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百家争论 >

酸性食物并不致癌 尿毒症下人体才酸碱失衡

2012-10-15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随着互联网资讯的逐渐普及,有关食物酸碱性质和人体健康的宣传铺天盖地,令消费者目不暇接。其实,诸如“酸性食物致癌”、“选择食物要注意酸碱平衡”等宣传都是在误导消费者,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酸碱性食物区别

  所谓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或称为成酸食物和成碱食物)是在食物化学研究中应用的名词。这种研究主要用于评价食物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在食物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中使用。它是根据食物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性质来分类,而不是以食物本身的酸碱口味来划分的。如果灰分中含有较多磷、硫、氯元素,称为成酸食物或酸性食物;而如果钾、钠、钙、镁含量较多,则称为成碱食物也就是碱性食物。由此可见,食物的酸性和碱性是由其化学本质决定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内环境维持在一个比较恒定的酸碱度,血液的pH为7.35~7.45,处于弱碱性,这也是所谓的“食物酸碱平衡论”的理论基础,即人体的体液应该呈弱碱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由此产生了所谓多吃酸性食物能导致酸性体质,不利于身体健康;相反,多吃碱性食物则可形成碱性体质,有益于健康等。其实,如上所述,食物分为酸碱性是食物化学的研究范畴,而食品化学研究与食物进入人体后的代谢有着天壤之别。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吸收、分布、代谢等复杂的反应,形成数以千计的代谢产物。

  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而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不是仅仅由食物燃烧后剩余的几种矿物元素就可以决定的。人体酸碱度的正常调节是通过血液自身、呼吸及肾脏的调节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在正常人体内,酸和碱是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并非因为属于碱性食物

  按照食物化学研究的分类方法,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众所周知,蔬菜水果有益健康,但并非因为他们属于碱性食物。中国营养学会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此进行了澄清,指出蔬菜水果之所以对一些慢性疾病有预防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而且还形象地举例说明如下:“按照“酸碱平衡论”,如果纠正“酸性体质”就可以预防慢性病,那么每天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显然,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现代医学中没有酸碱性体质之说

  在“酸碱性体质之说”的强势宣传下,越来越多的人虽然也感觉它说不清、道不明,而且有时还自相矛盾,但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都逐渐接受了它。

  其实,在现代医学中根本没有这些词。正常人体内的酸碱度之所以能保持动态平衡,原因在于人体有三大调节系统,即体内缓冲系统调节、肺调节和肾脏调节。体内缓冲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盐系统,它的“工作原理”是,体内酸多了,有碱性物质来中和;碱多了,又有酸性物质来中和。而肺调节,就是当体内酸性物质增多时,人会加快呼吸,将酸性的二氧化碳更多地呼出去,反之则呼吸变缓。肾脏调节也很重要,它能吸收碱性的碳酸氢盐,并排泌酸性产物。

  抗癌健康网提醒,人体的血液不可能单纯靠吃所谓的酸性食物就能“变酸”,只有当以上三大调节系统出了问题,比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情况下,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才会被打乱,出现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

病友热聊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