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热点资讯 >

我国成功应对疫情 保持“无脊灰状态”

2012-11-30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29日在京宣布,中国在出色应对2011年新疆地区疫情后,成功保持了“无脊灰状态”。

  2011年8月25日,中国疾控中心报告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送检的4例标本中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在此之前,中国保持无脊灰状态已十余年。

  经世界卫生组织对病毒基因序列分析,确认此次疫情系由巴基斯坦输入引起局部传播。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在新疆和周边省区采取防控措施,有效阻断脊灰病毒传播。其中,仅在新疆范围就累计接种疫苗4300万人次。

  截至2012年10月9日,距离此次疫情最后一例报告病例已满12个月,各项防控措施已达到预期效果。确诊的脊灰病例共21例,其中死亡2例。

  2012年11月26日至29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18次会议。这是该委员会首次在中国开会。委员会认为,中国就此开展的疫情调查和应对行动应成为全球应对输入性疫情的典范。

  闭幕式上发布的报告还指出,无脊灰状态并不是护身符或挡箭牌,消灭脊髓灰质炎是一项不断进行的全球工作,需要全体参与,包括无脊灰国家和地区。西太平洋区域过去12个月已无脊灰病毒流行,保持了无脊灰状态。

  知识链接>>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极具感染性的疾病,主要影响年幼的儿童。许多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在少数情况下,该病可造成永久瘫痪。脊髓灰质炎只能通过免疫接种预防。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

  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少数病例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

病友热聊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