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小范围上升不用紧张
2013-03-12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现在肿瘤发病率上升,人们体检也越来越重视各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如果体检后拿到了一份异常的肿瘤标志物报告单,一个巨大的阴影就会出现在脑海中:“我怎么了?患上癌症了?如果没有病,肿瘤标志物为什么会不正常?有病,是什么病?病在哪里?”但是,体检中肿瘤标志物异常不一定就患了癌,但需要重视它。如果只是增高10%至20%,则无需紧张,增高在一倍之内,则要注意在短期内复查。
目前广泛应用临床实验室的肿瘤标志物大致分为三种:上皮细胞角蛋白,如细胞角质素19(CYFRA21-1);上皮细胞膜特异性抗原,如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25;肿瘤相关糖蛋白,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这些物质在正常人的血中以低浓度或极低浓度(常规方法检测不到)存在。通常直径小于1厘米的肿瘤病灶不具备破坏基底膜的能力,完整的基底膜阻止了肿瘤标志物入血。
肿瘤的早期,一般在血中是检测不到肿瘤标志物的。随着病情的发展,肿瘤细胞释放出大量的基质金属蛋白酶,溶解了基底膜,肿瘤标志物在血中的浓度也急剧升高。肿瘤标志物入血就可以检测到了吗?其实未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学的奠定到成品试剂上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发者与生产者要兼顾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特异性高了,假阴性就会增加,真正的肿瘤患者被漏检;敏感性高了,假阳性也随着增高,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如肝癌的经典标志物AFP,其阳性率是70%至80%,就是说20%至30%被确诊的肝癌患者的AFP是正常的。
肿瘤标志物的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看其增高的幅度,如只是增高10%至20%,则可能是统计学误差造成的;增高在100%之内,则要注意在短期内复查,如恢复正常,可能是一过性增高,如连续几次检测值恒定,则要考虑某器官或部位的良性病变;如连续几次测定值持续增长,且增高的绝对值相当巨大,则患恶性肿瘤的几率非常大。如最近1名患者在查体中检出“癌胚抗原(CEA)”超出参考值上限,患者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随后6个月患者先后5次复检CEA,检测值持续上升,最近此患者被确诊为肺非小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