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肾损害怎么办?
2014-10-23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药物之一,但近年来其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问题日益突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今年4月公布的《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最常见的药物是抗感染药,报告数量占首位,占化学药品的55.2%。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化学药品的排名统计中,在前20位的品种中抗感染药占17个,前3位分别是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2009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事件化学药品排名统计中,在前20位的品种中抗感染药有16个品种,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青霉素分别列前3位。
近日,由《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与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北京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在京召开,会上,来自临床和药学领域的专家围绕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进行了专题研讨,并呼吁重视抗感染药物对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和排泄器官肝、肾的损害,加强相关防治措施。
北京大学肾病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李晓玫教授在会议上指出,肾脏具有极为特殊的解剖和功能特点,是机体中药物高积聚、高代谢、高排泄的主要脏器之一,对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高度易感性。近年来,药物所致的肾损害发生率有增高趋势,在导致急性肾衰竭的肾小管间质疾病中,药物所致的比例高达60%~70%。药物所致的肾损害主要包括肾缺血、肾毒性作用、肾小管梗阻和免疫反应。
李晓玫表示,导致肾损害的药物多种多样,导致药源性肾损害的抗感染药物种类随着年代有所变化,近年来以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最为多见,抗结核类、多肽类、喹诺酮类有增多趋势,此外也包括磺胺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以及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不同类型的抗感染药导致的药源性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点。”李晓玫介绍,比如可在一次或连续用药数日后急骤起病,突然出现少尿、无尿、尿检异常(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或肾功能的急剧变化,常以肾小管功能损害最为突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功能损害,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药物过敏或中毒的局部或全身症状,如药疹、药物热、贫血和肝功能损害等。抗感染药物导致的慢性肾损害相对比较少见,可表现为逐渐出现的多尿或夜尿增多、电解质紊乱、肾性贫血、肾小管酸中毒和慢性肾衰竭等。
李晓玫介绍说,目前,大多数药物肾损害尚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与发病密切相关的服药史、具有可疑药物所致肾损害的主要临床特征、停药后肾脏病变可以恢复等线索进行临床诊断,而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亦有助于确诊。主要的治疗措施包括: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积极治疗并发症;给予支持治疗,病情危重者及时透析;由过敏引起者若停药一周内仍未见缓解,可酌情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避免应用其他可能引起过敏或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大多数患者经上述处理肾损害可迅速或逐渐逆转,通常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