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光看脸 顾及脚的健康
2015-03-06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只顾着脸蛋的保养却忘了观察脚发出的健康警讯,我们每天站在脚上面走路、工作、活动,老化可能先从脚开始!脚麻可能跟糖尿病、深部静脉塞住、椎间盘凸出有关;脚抽筋可能缺钙或磷、身体脱水、静脉曲张……。想知道你的身体状况如何,不妨从以下这些常见的脚症状中寻找答案。
一、脚麻
麻,经常发生,背后可能隐含复杂病症,千万不能用血路不通来看待脚麻。足踝专家强调,脚麻大致可分成血管(包括糖尿病、动脉硬化、静脉塞住)与神经(中枢神经与周边神经障碍)两方面的问题,麻的感觉也不同。
抗癌健康网指出,如果长年脚麻,没有糖尿病史,做过化疗后才发生脚麻,医师提醒,因为某些化疗药物具神经毒性,副作用可能是神经病变如脚麻,通常会以双脚麻来表现,建议挂神经内科或复健科:如果是单脚麻,要留意是否腰酸背痛,有可能是腰脊椎退化问题所引发,可挂骨科。
二、脚冰冷
脚冰冷除了血液循环不好、走路或运动量太少之外,也很可能跟其他疾病有关,如糖尿病、动脉栓塞或雷诺氏症(自体免疫疾病“硬皮症”)的早期徵兆,如果经常手脚苍白冰冷,趾甲从惨白变成蓝色、紫红色,要特别留意。
除了血液循环较差,也可能与自主神经的作用有关。神经系统除了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还有负责血管收缩扩张、感觉冷热、会不会起鸡皮疙瘩或流汗的自主神经。
传统医学则认为脾胃偏凉的人容易手脚冰冷,好发于活动度低(经常坐着)、吃素(荤食偏热,长期不吃荤容易让脾胃偏寒)或气血虚弱者,这样的人即使喝杯热茶可暂时温暖手脚但没多久又凉掉了。因为是靠外来东西暂时改变血液循环,自己本身气血循环仍差,根本之道是提高活动度、吃活血的药或摄取可温补脾胃的食物。
三、脚抽筋
小编表示,任何年龄都可能脚抽筋,多数人最常发生小腿抽筋,脚部的抽筋则以脚趾抽筋较多,脚板抽筋较少见。小腿抽筋可能因为温度偏低或缺乏营养素(钙离子不平衡)或白天过度疲劳导致,当然也跟穿不适当的鞋子,脚趾头受压迫、拉伤有关。
此外,半夜脚抽筋也可能是静脉曲张所引起。白天过度疲劳、坐或站立太久,下肢的静脉血无法顺利流回心臟,静脉血内有很多代谢产物,这些酸性物质让静脉血管内血氧度降低,变成血液循环不良.医生强调,残留过多酸性物质的静脉血在脚部,会刺激神经,肌肉容易紧绷造成抽筋。
四、脚脱皮脱屑
脚开始脱皮脱屑有可能太干燥了,小编建议洗完澡用毛巾把脚稍微按干之后,就立刻涂上保湿霜(乳液或乳霜),如果等到睡觉前才涂抹,那时水分已经跑掉,脚变得干燥,失去保湿的最佳时机。
此外,脚脱皮脱屑也可能是霉菌感染(俗称香港脚),趾缝会痒会痛、脱皮脱屑、起水泡,严重还会糜烂,需擦抗霉菌的药。
五、走路时脚会痛
走路时脚会痛,有些人痛在脚跟,有些则是脚底痛,有时候早晨起床或休息后一开始走最痛,甚至走一步痛一步。
当脚掌、脚趾姿势不良或设计不良的鞋子使脚掌或脚趾承受的压力不平均,造成足部某些地方压力过大或跖趾关节脱位,长期压迫之下就会造成足部某部位的角质增生,最后形成硬底。
如果刚起床时脚踩地,一阵刺痛,走一走就好,这是因为腰髋骨不在适当的位置。早上刚起床的瞬间,髋骨仍维持歪斜的角度,稍微走动一下、又不痛了,这是因为髋骨松开了,髋骨与腰椎的距离也跟着改变。
走路脚会痛还有其他原因,像是长鸡眼(局部长期受到挤压、摩擦,导致表皮增厚形成的厚茧)、疣(乳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疼痛)或跖痛(脚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