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热点资讯 >

失眠多半是心病

2015-03-30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据统计,目前,患有睡眠障碍的人群已经越来越庞大,占人群总数的27%。睡眠障碍不仅让人们白天疲倦、昏沉、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反应能力下降,而且会引发烦躁、焦虑、易怒、抑郁等情绪,严重的会直接导致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妨碍人际关系、事业发展、影响家庭和睦。

  导致失眠的因素很多,从中医的角度看,为情志所伤或由情志不遂为病因,是中医的心理疾病———情志病。

  中医认为病的内外因不外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对应五行与五脏为“五志”,即肝属木,“在志为怒”藏魂;心属火,“在志为喜”藏神;脾属土,“在志为思”藏意;肺属金“在志为忧”藏魄;肾属水,“在志为恐”藏志。因此失眠或是由于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或是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心神扰动而不寐等等。无论哪种失眠,都和心神有关。

  “养心”的根本,重在“调气”。《景岳全书》说:“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

  虽然“气”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都知道气机的存在。先人们在多年的禅坐中,返观内视看到人体一种无形的能量,在体内按照各自的韵律、方向、时间等规律,累积、流动运行,经过的路线称之为“经络”,大路为“经”,小径为“络”,由此古人发现了“经络”、“穴位”和精确复杂的中医人体解剖学,由此延展出博大精深的中医国术:砭、针、灸、药、按跷、导引。

  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除了我们常见的针灸药物治疗外,还有两种国术,称为按跷导引术,即通过特殊技法,作用于经络穴位,强化人体的气机,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培植真气、扶真祛邪,引导患者“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来改善睡眠状况。

病友热聊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