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夏之阳气,故而秋乏
2016-09-30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进入秋季之后,人们会感觉到没有精神、浑身乏力……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秋乏”产生的原因,与夏季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汉代的祖国医学典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夏天人体大量出汗,耗伤津液,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机体处于一个消耗状态,而入秋后,人体通过自我调整,将夏天浮越于体表的阳气逐渐收敛于体内,这一过程就容易产生疲惫、倦怠的感觉。
从现代医学角度理解便是,三伏盛夏,天气炎热,持续的高温使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盐代谢失调,胃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减弱,食欲不振,体液大量丢失及一时性大量饮水,从而增加了心脏负担。同时,高温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加速新陈代谢,使体内能量消耗相对增加。加之夏天很难得到充足的睡眠,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适度的补偿,使身体欠下了一笔“夏耗”的债务。进入秋季以后,酷热逐渐被阴冷代替。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日照时间逐日缩短,人体各系统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如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及水盐代谢恢复平衡,消化功能恢复常态,食欲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减轻,能量代谢相对稳定等。这时,人的机体需要有个生理性的休整阶段。
同时,专家表示,秋季夜间,凉爽宜人,容易入睡,且睡眠效果好,以致清晨醒来后,仍觉倦乏,还想再睡下去,这就是产生“秋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