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天慢阻肺高发,要小心
2018-10-19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又到了呼吸道疾病高发的秋冬季节,在“咳痰喘”三症来袭之时,不少人的认知还停留在“老慢支”,即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概念里。事实上,由于这些前期症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类似,慢阻肺患者气短特征常被掩盖、忽视与误诊。
对此,新浪健康记者采访了上海市肺科医院循环科刘锦铭教授、中山医院呼吸科李善群医生、长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景熙医生和瑞金医院呼吸科周敏医生,就慢阻肺的防治话题进行科普。专家呼吁,警惕“咳痰喘”症,配合肺功能检测,正确诊断早治疗,才能远离慢阻肺“杀手”步步紧逼。
世卫组织预计,慢阻肺将在2030年成为全球第三位主要死因。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最新研究表明,我国慢阻肺患者数量达9990万,慢阻肺的整体疾病负担位列我国各种急慢性疾病的第3位,以慢阻肺为主的呼吸疾病年致死率近100万,致残率达500万。
慢阻肺可防可治,医患认知需大力加强
慢阻肺发病因素包括个体易感因素及环境因素,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据统计,慢阻肺患者中有70%~80%的人有吸烟史。另外,有长期烟雾接触史的人,如长期生活在大灶炊烟环境、有职业有害气体接触,以及儿童时期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的人等也有较高的慢阻肺发病可能性。
上海市肺科医院循环科刘锦铭教授在介绍慢阻肺高危因素时特别表示,吸烟和职业环境的暴露是两大重要原因,故潜在患者中多数为基层劳动工作者,比如在轮船、拖拉机上及车间、煤矿等地长期工作的人群。尽管慢阻肺是作为慢性进展性疾病,无法治愈,但是结合正确的肺功能检测和临床症状,可以早期诊断,积极有效的干预将会极大提高患者愈后,有效减缓疾病进展。
医学界普遍认为,慢阻肺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治疗,而现实却未像其他慢性病一样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景熙医生提醒大家,慢阻肺疾病进展中会逐步累及其他各器官,心脏是最主要的共患病发病区,心肺同时受损将严重提升治疗难度,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加大死亡风险。
由于慢阻肺早期症状不明显,医患疾病认知不足,常导致诊断滞后与治疗缺失。诊断出慢阻肺的患者了解自身病情者不到3%。对此,瑞金医院呼吸科周敏医生表示,慢阻肺一旦确诊,就需要终身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
重视肺功能检查,及早治疗获益高
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也是慢阻肺筛查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的重要客观指标。肺功能检查的指标主要通过肺活量测定的气流速度和气流量进行衡量,这也是医护人员用于判断患者病情的基准数据。因此,相比X线胸片、CT等其他检查,用于确诊慢阻肺的肺功能检查最为不可或缺。
目前,肺功能检查在我国尚未得到重视,各级医院的肺功能检测普及率较低,使得慢阻肺对国民健康的危害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专家强调,我们需要通过慢阻肺科普告知患者,不仅需要常规进行肺功能检测,更需要积极配合医师检查,以获得合格的肺功能数据帮助慢阻肺诊断与治疗。
什么样的人群需要引起警惕,到院接受检查呢?长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景熙医生表示,如果有中年人或老人出现呼吸困难,比如活动后,如走路,特别是爬楼梯后出现气急气短的症状,并伴有咳嗽咳痰,再加上长期接触高危诱发因素,建议进行肺功能检查。
张景熙指出,“我们在门诊发现很多病人是在症状很重的时候就诊,病情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所以配合意愿和治疗效果都不佳。现在我们要提倡筛查,深入社区,发现早期患者、及早干预。”
创新药物强化治疗,为慢阻肺患者带来希望
在谈及治疗方案时,中山医院呼吸科李善群医生告诉记者,确诊慢阻肺后,医生会根据患者肺功能的损害程度和患者症状采取不同的对应治疗方案:
早期以戒烟、减少或脱离接触高危因素的生活调整为主;
严重的患者,将会使用药物或吸入的单一或联合治疗方案。
目前,我国对于慢阻肺治疗的干预和治疗手段在不断探索。现有的中国药品手册及医疗机构中,慢阻肺治疗药物及种类相对较少,支气管舒张剂依然是慢阻肺治疗的基石。而对于慢阻肺中重度患者,虽有近半数已接受传统的单一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却仍深受症状困扰。今年8月,国内首个双支气管舒张剂乌美溴铵/维兰特罗(欧乐欣)上市,临床试验表明,双支气管舒张剂在改善肺功能方面较单一支气管舒张剂具有显著优势,两种药物成分通过双重作用通路实现机制互补,进一步优化气道舒张,降低急性加重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中国慢阻肺患者而言,创新药物的发展、治疗手段的提升是新的希望。但治疗的道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共同抵抗慢阻肺,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公众的疾病认知,加强肺功能检查的普及,提高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才是抗击“死亡杀手”慢阻肺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