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造成的胃炎怎么治?
2018-11-01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是胆汁反流入胃内引起的胃黏膜损伤。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哪些病因?目前治疗现状如何?该如何治疗?
胆汁是重要的胃病致病因子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原因是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反流进入胃内。胆汁,是消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产生于肝脏,贮存于胆囊,进食后排入肠道,帮助消化。
若胆汁反流至胃或食管,就会损伤食管、胃黏膜,变成致病因子。胆汁与胃酸、幽门螺杆菌一样,是重要的上消化道疾病的致病因子。
胆汁的主要成份——胆汁酸,对胃黏膜屏障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在胃内酸性环境下胆汁酸对胃黏膜的侵袭力增强,其与消化酶等共同作用可导致黏膜细胞和组织结构的改变,同时削弱胃黏膜的多种保护机制,并促进其他损伤因子如胃酸和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原因十二指肠胃反流,本来是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若发生过度就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幽门口是胃的出口,与十二指肠相连。一般情况下,幽门口呈收缩关闭状态,胃内食物经胃蠕动排入十二指肠时,幽门口舒张开放,食物排空后,幽门口又收缩关闭,从而可防止胆汁反流入胃。
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被认为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协调运动失调,引起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幽门关闭功能减弱、胃排空延迟,均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过量反流入胃。
胃手术后包括胃远端切除胃肠吻合术后、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幽门成形术。手术破坏了幽门口的“把关”作用,于是发生胆汁反流。
胆囊疾病包括胆囊切除后、多发性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有报道60%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有胆囊疾病史。
正常胆囊时,胆汁只在餐后定时排入十二指肠。胆囊疾病或胆囊切除后,胆囊贮存胆汁功能丧失,一天24小时都有胆汁不间断地流入十二指肠内。食物消化分为消化期、消化间期,消化间期会发生肠胃逆蠕动,这本是正常现象。但在胆囊疾病或胆囊切除后的病人因肠胃逆蠕动而发生了肠内胆汁反流入胃的现象。
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增加胃泌素释放,从而影响胃十二指肠动力,引起胆汁反流。有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是不明原因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先天性幽门口关闭不全等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饱胀感或不适,可有上腹隐痛或剧痛,常呈周期性发作,可伴嗳气(打饱嗝)、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和消瘦等;少数还可有胃出血,表现为呕血或排黑便(柏油样便)以及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等。
长期胆汁反流,慢性胃炎久治不愈,可进一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使胃癌发病率增高。胃镜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
胃镜下可观察到胆汁反流表现胃腔内多量浅黄至黄绿色胆汁;胃壁上附较多含胆汁的黏液;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呈泡沫状或水流状从幽门口反流入胃,幽门口松弛或处于开放固定状态;胃镜下胃黏膜炎症表现胃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皱襞肿胀、黏膜接触性出血,或伴有糜烂、浅溃疡。
胃内24小时胆汁监测也是判断有无胆汁反流的可靠方法。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目前仍十分困难,大多无法完全治愈,药物停用后无法阻止胆汁反流的发生、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
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首先根除幽门螺杆菌。这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以治愈,并可减少诱发胃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