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需集中优势兵力
2009-07-21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在我们医院门口,每天都有不少人在那里散发传单,介绍某某“仙丹灵药”能根治肿瘤。更有甚者,说医科院肿瘤医院参加了该项药物的研究,证实其有效率达到多少多少。当我们给病人看病并作出治疗计划后,病人却常常告知我们,因为买了某种药而钱不够了。在此,我很想向广大患者及其家属说一句心里话——治疗肿瘤应该集中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实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指导下进行。
牢牢把握科学武器
研究证实,小鼠身上的癌细胞总数若能少于一百万个(106),是可以通过调节其自身免疫功能与之相抗衡的。若将这一数量转换到人身上,就是只要癌细胞低于3.5×109,即35亿个癌细胞(若将这些癌细胞集中在一起,相当于一个直径为1.5cm的球形结节),人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功能将它们消灭掉。
在日常生活中,到医院就诊的病人所带的癌细胞数量都大大超过了这个水平,有的甚至达到1012这个数量级。因此,联合各个学科(外科、放射科、内科及中医科)协同作战,是当前抗癌斗争的一项战略性手段,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综合治疗。
首先,若有可能,应先用外科手段切除癌症的大本营(即原发病灶)和周围转移病灶,这样癌细胞总数就能大大减少。然后,用放疗进一步把原发病灶或转移病灶消灭。放疗后再用化疗进行全身清扫,把残存的微小病灶消灭到3.5×109个癌细胞以下,为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消灭癌细胞创造先决条件。进一步的治疗就是中医药或生物治疗,旨在尽快恢复免疫功能,长期抑制癌症,使双方处于和平共处的局面。
以上就是治疗肿瘤的总体战略原则,需要我们每个医生和病人都好好把握。
掌握好机体、肿瘤、药物的平衡
实践证明,在肿瘤治疗中,掌握好机体、肿瘤和药物三者之间的平衡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药物对肿瘤有杀伤作用,但同时也会伤及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肿瘤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也是有抑制作用的。随着肿瘤的增大,这种抑制就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化学治疗的原则是强调药物的强度和密度,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所投入药物的总剂量越高,杀伤效果越好。随着肿瘤细胞被大量杀伤,肿瘤造成的免疫抑制状态可以逐渐解除。这种三方情况的平衡状态,就能够使机体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一般来讲,这类情况常发生于化疗敏感性肿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对淋巴瘤实施6个周期的疗程,对睾丸肿瘤实施4个周期的疗程,就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即集中打歼灭战,尽快达到正平衡而治愈肿瘤。
对于敏感性差的肿瘤,不恰当的化疗非但不能消灭肿瘤,反而会进一步伤害免疫功能,从此使患者一蹶不振,这就是负平衡。作为医师,如何既掌握好化疗药物的强度和密度,又做到最小地伤及患者的免疫功能;如何通过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来引导上述三个方面的平衡发展,显然是治疗方案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就化疗而言,肿瘤细胞杀伤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经一次给药后,占一定比例的癌细胞被杀死。影响这一理想模式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1.化疗药物是细胞毒性药物。化疗药物不只是对肿瘤细胞的增生和生长有抑制作用,而且对某些增生和生长较快的正常组织细胞,如骨髓和胃肠黏膜上皮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2.肿瘤细胞可产生耐药性。一是先天性耐药。恶性肿瘤的包块越大,先天耐药的肿瘤细胞绝对数量就越多,药物治疗就越困难。二是后天耐药。在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会逐渐产生抗药性,而且往往是对一种药物产生抗药性后,对其他药物也能产生抗药性。
3.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部分血液病、恶性淋巴瘤、生殖细胞肿瘤对化疗很敏感,但是肝癌、结肠癌、黑色素瘤、肾癌等则很不敏感。此外,也不是所有同种肿瘤中的瘤细胞对同样的药物都敏感。
4.药物接触肿瘤细胞的程度不同。多数药物较难通过血脑屏障,这就给脑转移癌和原发性脑肿瘤的药物治疗带来了困难。另外,肿瘤组织的纤维化可能影响药物的渗透。
5.病人的总体情况不同。病人体质的强弱对药物治疗的强度、频度和时间有很大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当代医学的发展大大弥补了化疗的缺陷。很多新近问世的分子靶向性药物,使某些肿瘤的治疗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如针对肠胃间质肉瘤基因的格列卫的使用,使中晚期病人获得了60%的有效率、80%的症状缓解率和病情稳定率。针对乳腺癌基因表达的赫赛叮,使大约1/4的难治病人获得了新生的机会。同时,该药还有助于克服已经形成的耐药现象,使化疗重新有效。针对肺癌基因表达的依瑞沙,使部分晚期病人重获新生。总之,随着治疗各类癌症的靶向性药物的不断问世,人类与肿瘤的斗争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牢牢把握科学武器
研究证实,小鼠身上的癌细胞总数若能少于一百万个(106),是可以通过调节其自身免疫功能与之相抗衡的。若将这一数量转换到人身上,就是只要癌细胞低于3.5×109,即35亿个癌细胞(若将这些癌细胞集中在一起,相当于一个直径为1.5cm的球形结节),人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功能将它们消灭掉。
在日常生活中,到医院就诊的病人所带的癌细胞数量都大大超过了这个水平,有的甚至达到1012这个数量级。因此,联合各个学科(外科、放射科、内科及中医科)协同作战,是当前抗癌斗争的一项战略性手段,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综合治疗。
首先,若有可能,应先用外科手段切除癌症的大本营(即原发病灶)和周围转移病灶,这样癌细胞总数就能大大减少。然后,用放疗进一步把原发病灶或转移病灶消灭。放疗后再用化疗进行全身清扫,把残存的微小病灶消灭到3.5×109个癌细胞以下,为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消灭癌细胞创造先决条件。进一步的治疗就是中医药或生物治疗,旨在尽快恢复免疫功能,长期抑制癌症,使双方处于和平共处的局面。
以上就是治疗肿瘤的总体战略原则,需要我们每个医生和病人都好好把握。
掌握好机体、肿瘤、药物的平衡
实践证明,在肿瘤治疗中,掌握好机体、肿瘤和药物三者之间的平衡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药物对肿瘤有杀伤作用,但同时也会伤及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肿瘤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也是有抑制作用的。随着肿瘤的增大,这种抑制就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化学治疗的原则是强调药物的强度和密度,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所投入药物的总剂量越高,杀伤效果越好。随着肿瘤细胞被大量杀伤,肿瘤造成的免疫抑制状态可以逐渐解除。这种三方情况的平衡状态,就能够使机体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一般来讲,这类情况常发生于化疗敏感性肿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对淋巴瘤实施6个周期的疗程,对睾丸肿瘤实施4个周期的疗程,就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即集中打歼灭战,尽快达到正平衡而治愈肿瘤。
对于敏感性差的肿瘤,不恰当的化疗非但不能消灭肿瘤,反而会进一步伤害免疫功能,从此使患者一蹶不振,这就是负平衡。作为医师,如何既掌握好化疗药物的强度和密度,又做到最小地伤及患者的免疫功能;如何通过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来引导上述三个方面的平衡发展,显然是治疗方案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就化疗而言,肿瘤细胞杀伤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经一次给药后,占一定比例的癌细胞被杀死。影响这一理想模式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1.化疗药物是细胞毒性药物。化疗药物不只是对肿瘤细胞的增生和生长有抑制作用,而且对某些增生和生长较快的正常组织细胞,如骨髓和胃肠黏膜上皮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2.肿瘤细胞可产生耐药性。一是先天性耐药。恶性肿瘤的包块越大,先天耐药的肿瘤细胞绝对数量就越多,药物治疗就越困难。二是后天耐药。在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会逐渐产生抗药性,而且往往是对一种药物产生抗药性后,对其他药物也能产生抗药性。
3.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部分血液病、恶性淋巴瘤、生殖细胞肿瘤对化疗很敏感,但是肝癌、结肠癌、黑色素瘤、肾癌等则很不敏感。此外,也不是所有同种肿瘤中的瘤细胞对同样的药物都敏感。
4.药物接触肿瘤细胞的程度不同。多数药物较难通过血脑屏障,这就给脑转移癌和原发性脑肿瘤的药物治疗带来了困难。另外,肿瘤组织的纤维化可能影响药物的渗透。
5.病人的总体情况不同。病人体质的强弱对药物治疗的强度、频度和时间有很大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当代医学的发展大大弥补了化疗的缺陷。很多新近问世的分子靶向性药物,使某些肿瘤的治疗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如针对肠胃间质肉瘤基因的格列卫的使用,使中晚期病人获得了60%的有效率、80%的症状缓解率和病情稳定率。针对乳腺癌基因表达的赫赛叮,使大约1/4的难治病人获得了新生的机会。同时,该药还有助于克服已经形成的耐药现象,使化疗重新有效。针对肺癌基因表达的依瑞沙,使部分晚期病人重获新生。总之,随着治疗各类癌症的靶向性药物的不断问世,人类与肿瘤的斗争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