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2009-07-24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胃癌占消化系统癌肿第一位,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大部分诊断治疗中的胃癌为中晚期,约占95%,术后5 a生存率只有18%左右。而早期胃癌5 a生存率90.5%。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由于应用了实时超声,超声胃肠水造影和超声内窥镜以及经内镜微超声探头的问世,特别是后两者对小病灶的发现和病变范围的确定更为确切,进一步提高了胃癌的早 期诊断率。
胃癌正常声像图
超声检查可观察胃壁的五层结构,正常为三明两暗,从胃腔向外粘膜层为高回声,粘膜肌层 为低回声,粘膜下层为高回声,肌层为低回声,浆膜层为高回声。五层结构在胃各部分排列 整齐,完整连续。充盈后,胃壁厚度在5 mm左右,正常胃蠕动波一般始于胃体上部传向胃窦 部;幽门部,其前端为舒张波,后端为收缩波。收缩时,胃粘膜向腔内突起,前后壁可闭合 。
胃癌声像图表现
胃癌大部分是腺癌,好 发于胃窦部。病理上分为早期胃癌和中晚期胃癌,后者也称为进展型胃癌。早期胃癌病变限 于粘膜及粘膜下层,直径在5~10 mm者称小胃癌,直径<5 mm称微小胃癌。中晚期胃癌病变 侵及肌层或胃壁全层,常有转移。根据超声所见到的肿瘤形态和周围浸润情况将其分为三型 :Ⅰ型为局限隆起型,即肿瘤局部隆起,周围胃壁正常;Ⅱ型为浸润隆起型,即肿瘤向胃腔 隆起,周围胃壁可见范围不定程度不等的增厚;Ⅲ型为弥漫浸润型,即胃壁弥漫性增厚,累 及胃的大部分或全部。增厚常大于5 mm。有报道弥漫浸润型胃癌时,增厚多在1.0 cm以上 ,粘膜下增厚尤为显著,回声增强。胃壁五层结构破坏,连续性中断,胃腔变窄,形成溃疡 ,声像图出现典型的“火山口”征,浸润型胃癌声像图显示“假肾征”或“靶心征”,癌肿 浸润使胃壁僵硬,蠕动消失,甚至梗阻。有转移时,可见胃外转移灶和淋巴结肿大。
超声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目前用于诊断胃癌的影像学检查有超声,胃镜,X线钡餐造影和CT,近来应用的超声内镜(EUS)和经内镜微 超声探头检查(TEMP),对粘膜下隆起性病灶和腔外隆起性病变的诊断超声内镜目前是最佳方法。TEMP则是对小病灶和EUS难检病灶具有较大的价值。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彭兆玉等进行在体胃与离体胃声像图比较研究,认为中晚期胃癌超声能较准确定位分型。粘膜下实性肿块超声能获得理想的定位与范围。能识别 肿物来自何层。对于临床发现极为困难的“皮革胃”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13],弥 补了其他声像学检查在胃癌诊断方面的不足。超声检测出的最小癌肿相当于微小胃癌的范围,直径在5 mm以下。
胃癌淋巴结转移率31.8%~75.8%, 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是癌组织侵犯胃壁的深度,随着肿瘤侵犯胃壁深度增加,淋巴结 转移的程度也加重。与胃镜和X线钡餐相比,超声是唯一能显示淋巴结转移增大的常规检查 方法。
在手术中,对于早期癌,外科医生只能凭术前检查的部位切除,术中应用超声检查 可明确指出肿瘤部位和浸润范围,帮助外科医生确定切除线。可触及的进展期癌,肿瘤边缘 不易用肉眼确定,应用术中超声检查有助于判断浸润范围,而尽可能的根治切除。
应注意的是许多研究结果证实,超声检查可以诊断胃癌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并在胃癌的浸润深度和浸润范围方面有独特之处。但是现有超声图像区别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较困难。 早期胃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声像图不易区别,仍有赖病理检查。
(编辑:彭轩钰)收 藏 到 网 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