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普查CR设备辐射量或超标
2009-07-28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新闻背景: 2004年启动的“百万妇女乳腺癌普查工程”日前饱受争议,原因在于这项工程所采取的乳腺癌筛查技术——CR(计算机X线摄影)。
有专家联名上书卫生部指出,如果贸然采用CR技术,参加普查的妇女将受到不必要和过量辐射的威胁。
什么是CR?为什么有的专家认为CR可以用于乳癌的普查,而有的专家又担心其辐射量会造成危害呢?CR和X光机有什么差别?
CR:因非典一举成名
CR曾因非典一举成名,当时凡是发烧的病人,都被列为疑似对象。而对于这样的病人,拍胸片是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
因为非典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疾病,任何与病人有接触的医生都可能被传染,放射科的医生首当其冲。
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刘中林副主任医师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然心有余悸:“那个时候防护做得特别严格,接触病人的医生都需要穿防护服,私人物品也要封存,科室之间严禁人员流通,以防交叉感染。”
刘中林说,非典时北京多数医院仍以传统的X光胶片技术为主,拍出的片子需要立即送到临床大夫那里。如果片子上沾有病毒,很可能这一个科里的人都得倒下。
该科负责医学检查设备的杨晓宇工程师回忆说,院里后来觉得这样总是提心吊胆的也不是办法,就把小型的X光机搬到病房里,把放射科医生和临床医生都“关”在一起,外面的人别进去,而进去的人就再别出来了。
可由于当时医生人手非常紧缺,这样做尽管解决了大范围交叉感染的危险,但人手问题也随即暴露出来。
就在北京同仁医院等大多数医院都在为如何有效避免通过X光片传播病毒犯愁的时候,另一家集中收治非典病人的北京宣武医院,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
北京宣武医院在早在2002年就引进了CR,该院放射科尹建国副主任医师是当时胸片诊断的负责人之一,他回忆说:“发生非典后,CR的价值一下子体现出来了。由于我们医院有CR,放射科医生拍完片子,直接把片子通过网络传到临床医生那里,医生不必接触片子就能了解病人病情,既避免了交叉感染,又节省了人力。”
“而且,当时北京为非典设有会诊中心,各医院专家要把疑似病人的资料带到中心来集体会诊,很多医院专家都是拎着装片子的纸袋来的。
“为了避免片子上带有病毒,那些专家都把片子事先用消毒水泡过。结果片子被泡得都模糊了,根本看不清。即便如此,片子消毒得也未必彻底。
“后来有的专家干脆拿数码相机在医院里把X光胶片拍进去,再传到网上,但清晰度要差很多。”
“我们医院的医生就不用这么麻烦。”尹建国医生接着说,“有CR,可以把片子发到网上,然后在会诊中心用电脑调出来,清晰度也不受影响。”
非典过后,CR在大医院中迅速普及,规模较小医院也逐渐开始引进。
CR:让普通X光片变成数码相片
CR其实就是人们熟悉的X光片的“数码版”。
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杨晓宇工程师说,CR技术基础就是X光,如果把X光机比喻成传统的胶片照相机,那么X光机的胶片,就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而CR的IP板就是一个更为先进的数码底片,可以通过CR机转换成可存入电脑的“数码相片”。
而且,CR机属于X光机的一个配件,医院原有的X光机不必更换。
以前的X光胶片拍完之后,需要放射科人员在暗室洗像出来,再拿到医生办公室。医生通常需要等上一天才能看到患者的X光片。有了CR以后,片子成像后插到CR机里,立刻就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到临床医生的电脑中。
有了CR,医生们不必再为成像质量太过担忧,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修正,以发现病灶。在以前,有时不得不要求患者多照几次胶片。
再往后发展,最初CR机的单插槽经过改进后,变成了现在的多插槽。如果一名患者需要拍多张片子,或者多名患者排队拍片,都可连续进行,不必像以前一样每拍一张片子都必须更换IP板,效率再次提高。
CR:普查乳腺癌并无绝对优势
1981年,CR技术出现在日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该公司开发出的用辉尽光荧光体作为成像板的计算机X线摄影装置,推进了X线摄影系统的数字化。
1996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引进了我国第一台CR。
2001年,我国开始较大规模引进CR技术,逐渐淘汰X光胶片。
2003年后,因CR在非典时所体现出的独特优势,大医院中的传统X光胶片技术几乎完全被CR取代。
杨晓宇说,在世界范围内,CR已经成为主导的X线检查方式。尽管CR在很多方面优于传统胶片,但在清晰度上较传统胶片还是要差一些。具体到乳腺癌的检查,由于对于清晰度要求较高,不能发现微小病变的CR与传统胶片相比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在美国的乳腺普查中,基本都选用传统X光胶片系统进行诊断。来自美国FDA的资料显示,直到2006年7月,世界上只有惟一的一家日本公司的乳腺CR系统通过认证,被允许在美国用于乳腺癌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