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抗癌故事 >

杨恩泽:他把奉献当作人生最大乐趣

2009-08-03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作者:张宝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他把奉献当作人生最大乐趣   

  天津大学87岁高龄的退休老教授杨恩泽一生简朴,身患癌症,却拿出所有积蓄捐资30余万元,在广东省饶平县所城镇中心小学建起了一座科学楼。

  是怎样的动力使得如此高龄的老教授倾其一生积蓄捐资助教?在捐资助学的背后,还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天津大学采访,走进杨恩泽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

  倾心科教,60年痴心不改
  
  我们在天津大学的实验室见到的杨恩泽清癯硬朗,精神矍铄。学生们讲,每天准时到实验室,已成为杨先生几十年来的一种习惯。杨恩泽说,他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工作是他最大的人生乐趣。

  早在1978年,杨恩泽就主持研制了“准毫米波空间通信设备”,并在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杨恩泽在天津大学建起了该校第一个光通信实验室,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攻关,圆满地完成了“863”科研课题。

  60多年的教学科研经历,使杨恩泽孜孜不倦进行科研的同时,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教育培养学生上,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生,其中有享有盛名的院士,也有学有所成的博士、硕士。他的敬业精神、敢于创新的胆魄和严于律己的人品风范,深刻地影响着弟子们。他们都把杨恩泽作为事业的导师、人生的楷模。

  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人生
  
  论资历,杨恩泽在国内的光纤通信领域是公认的元老级人物,业绩等身,但平时为人却谦和、低调。他家里的摆设陈旧而简单,四五十年前的衣服他现在还在穿。每次外出开会,杨恩泽总是坚持和别人住双人间,不让主办方为他多花钱。

  退休后,杨恩泽本来可以过上乐享夕阳的晚年生活,但他依然每天到实验室,一方面继续搞科研,一方面义务帮助自己的学生带研究生。2005年,杨恩泽出现尿血现象。博士生王耀天和同学们陪着他到医院检查。可杨恩泽却好像忘了自己是去看病,一路上始终在谈论王耀天进行全光3R再生理论推导的问题。不久他被确诊为膀胱癌,进行了手术治疗。出院后,在大家的反复劝说下,杨恩泽终于答应不再去实验室了,但他叫学生在家里的电脑上安装软件,继续进行理论研究。他说:“我1943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得了肺病。那时候肺病就像现在的癌症,但是我挺过来了。从那以后,我认为自己的时间都是赚的,能够多工作一天,多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情,就是我生命最大的意义。”

  倾囊助学,光热恩泽后人

  2005年年底,杨恩泽在深圳接受膀胱癌手术期间,实验室收到了一张从广东省饶平县寄来的10万元收据。学生们这才了解到他拿出毕生积蓄捐资助教的事。对此,同学们的反应惊人地一致:“杨先生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大家都知道,每次学校开展募捐活动,杨恩泽总是一百二百地投到捐款箱内;看到身边的学生有困难,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杨恩泽的家乡在广东省饶平县的山区,得知家乡基础教育还很落后,他萌生了助学的念头。恰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要更新一批电脑,杨恩泽觉得这些淘汰的电脑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讲,还能发挥不小的作用。他找到院领导,提出要购买这批更换下来的电脑,捐给家乡的小学。院领导听后十分支持,主动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协调,最后决定免费提供10台电脑。杨恩泽又捐资30万元帮助所城镇中心小学建一座科学楼。今年5月,杨恩泽又决定每年拿出1万元设立“成和奖学金”,资助那些生活困难、学习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在拟定“成和奖学金”章程时,他强调一定要把思想品德要求写进去。

  记者问杨恩泽:“完成奖学金计划要坚持20年,想到过自己的身体状况吗?”他笑笑说:“儿女都已经独立生活,老伴也去世了,一年拿出1万元,对我来说应该还可以承担。当然,我已经87岁了,可能活不了20年。但我已经和孩子们讲好了,他们可以帮助我完成。”

  结束采访时,杨恩泽的一句话久久萦绕在记者的耳畔:“我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回报给党和人民。”从这句话里,我们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答案。(本报记者 张宝敏)



  原载 《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1日第1版 (责任编辑 庄元)

病友热聊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