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热点资讯 >

肿瘤杂志上发表癌症易感基因成果

2010-04-22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博士生导师邓长生教授,其一直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胃肠黏膜保护机制、炎症性肠病、大肠癌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方面有很深造诣。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致死原因中排列第二。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处于相同环境下并有相同生活方式的人中,有的会患上胃癌,有的却不会。携带了易感基因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胃癌。就算没有家族史,也可能通过基因突变成为高危人群。

    在这些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国内首次对胃癌癌变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研究,摸索出能提高胃癌化疗效果的新方法,并首次提出了判断胃癌患者癌转移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下一步将对照发现的易感基因,进一步筛查出胃癌的高危人群,在细胞出现病变之前通过医学监督和干预,减少或延缓个体发病的可能,阻止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率。

    这些研究的相关论文被世界著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收录。据介绍,其中一个易感基因为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世界医疗权威组织专门为它申请了一个基因“银行号”。

    最新的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平均一秒钟就有13人罹患消化道癌症,已成为结、直肠癌高发地区,而且以每年3.9%的增幅攀升,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已从原来第7位上升到第5位。因此胃癌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近期来自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肠胃药物研究方面也获得新成果,他们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中有一种名为“GroES”的蛋白质,能产生与金属锌 (Zinc)结合的接合。这也就是说在抗炎药物加入金属“铋”,便能破坏幽门螺旋杆菌赖以突变的金属锌。

    幽门螺旋杆菌在港人中极为普遍,一半港人是带菌者,却少有人关注其破坏力。曾研发抑制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药剂的孙红哲日前接受访问时表示,幽门螺旋杆菌能引致消化道溃疡、胃溃疡、胃痛或胃出血、甚至胃癌,而且更生周期短,极易突变,对药物容易产生抗药性。要解决此问题,首要减缓以至停止幽门螺旋杆菌的成长速度。

    而这项研究表明铋(Bismuth)的药物取代原有的锌,接驳上幽门螺旋杆菌的接口位,能破坏幽门螺旋杆菌的“钩”,令其无法生长,自然不能对药物产生抗药性。有关研究成果可被医学界引用,研发成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关联疾病的新药。另外,有关理论框架也可应用在其它疾病研究。如追踪导致如老人痴呆症的等多种老人病的成因。
 

病友热聊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