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百家争论 >

致癌物如何理解?不是吃了就会致癌

2012-08-15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不能吃,是致癌物,吃多了会致癌。”如,隔夜菜不能多吃,因为里面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致癌;烧烤不能多吃,因里面含有苯并芘,苯并芘是致癌物;发霉的粮食不能吃,因为里面有黄曲霉素,黄曲霉素致癌。

  这样的句式搞得人心慌慌,完全不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虽然这样的说法不能算错,但是表述并不清楚,所谓的“标题党”总会制造出诸如此类的耸人结论作为标题,所以大家现在都在感慨“还有什么能吃”?

  致癌物,严格地说只是可能致癌的外部因素,它能否真的致癌还需要内因与之配合,致癌这个问题太过复杂,仅考虑饮食因素,也是致癌物、致癌促进成分和致癌抑制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毒物即剂量 不良健康效应定量化

  上世纪50年代以前,科学家对政府部门提出的有害物质的健康问题,只要回答“有”或“无”,“是”或“否”即可。而现在,对此类问题则要求回答“对健康危害有多大,严重到什么程度?”由此,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对有害物质如何定量化的问题。将不良健康效应定量化,才可以对人群的健康影响进行比较与选择,提高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一个重要的科学原则是:“毒物即剂量”,了解一下致癌物的真相,可以缓解一下我们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把紧张的神经放松一下,既可以让我们理性地避开致癌因素,又可以让我们对食物少一些无谓的担心。

  “剂量决定有害物质的毒性”,因此,将有害物质浓度控制于零,是一种不现实的想法,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多种多样的外来物质,一个绝对安全的没有危险或风险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所以抗癌健康网认为,有害物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定量理解致癌物质,也就是说把它控制在人体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一般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

病友热聊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