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癌症护理 > 术后护理 >

肿瘤移植患者跟免疫力的关系

2014-05-07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通过组织、细胞或器官移植,以代替丧失功能的组织、细胞或器官,是现代医学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移植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控制移植排斥,而移植排斥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移植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所引起。由于器官移植患者术前即存在器官功能不全,手术创伤大,术后需要常规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移植术后患者在早期容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和手术技术相关性并发症。因此,控制抑制排斥也就是控制免疫应答。

  根据移植物的来源及供、受者遗传背景的异同性,可以将移植分为四种类型:自体移植,是指移植物取自受者自身,如烧伤病人的创面用自身健康的皮肤移植修复。此类移植不会发生移植排斥现象,如无感染等意外,均可移植成功;同系移植,是指移植物取自与受者基因完全相同或非常近似的供者个体,如单卵双胞胎之间或近交系动物之间的移植,这种类型的移植类似自体移植,一般不会产生移植排斥;同种异型移植或称同种异基因移植,是指同一种属内不同遗传基因个体之间的移植。因为供、受者之间遗传背景不同,常常发生移植排斥反应,而移植排斥反应的强弱取决于供、受者之间遗传基因差异程度。刺激产生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抗原即移植抗原主要是由MHC编码的MHC分子;异种移植,是指不同种属之间的移植,如将猪的器官给人移植。这种移植因遗传背景差异较大,常常发生强烈的排斥反应。

  根据反应发生的时间,分为三类,⑴超急性排斥,指发生于移植手术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常常因为受者体内早已存在的抗体引起。当移植物与受者血管接通后,受者的抗体成分进入移植物,与移植物中的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很快引起出血、水肿、血栓形成、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导致移植器官急性坏死而丧失功能。⑵急性排斥,指发生于移植手术后数天到数周内,是由效应T细胞和抗体介导移植物免疫损伤,其中T细胞起到关键作用。CD8+T细胞参与急性排斥反应,且是最主要的参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应细胞。⑶慢性排斥,指发生于移植手术后数月、甚至数年,是急性排斥反复发作的结果。受者体内CD4+T细胞不断活化,产生具有效应的Th1和Th2细胞,它释放的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导致慢性炎症。这些慢性炎症和损伤多发生于血管壁,使得血管内皮细胞遭到持续性损害,最终血管内腔变窄,进而出现动脉血管硬化。因为血管的纤维化和硬化,最后导致移植器官组织破坏、功能丧失。由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器官移植受者容易罹患移植术后新发肿瘤、移植术后新发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移植术后患者需定期门诊随访检查,以期早期发现和治疗上述并发症。

  排斥反应是器官移植患者需要终生警惕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常规应用免疫抑制药物进行预防。术后早期是排斥反应的高发时间,常需联合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药物进行预防,随着移植术后时间的延长,排斥反应的发生风险逐渐降低,可以逐步降低免疫抑制程度。依据移植物种类不同,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方案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肝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低、程度也较轻,因而术后应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剂量也最小。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可以采取激素冲击和增加免疫抑制药物浓度等方法进行治疗,而对于慢性排斥反应,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逆转措施,主要以预防为主。医学上给予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措施,寻求与受者MHC相配的供者组织或器官;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诱导移植耐受。

病友热聊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