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中为什么有致癌物?
2016-10-25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自来水,每个人每天的生活必需品,谁也离不开它。近日,清华大学一项关于自来水的调查研究发布后,其“自来水含有致癌物亚硝胺”的新闻引起了媒体与公众的关注。自来水“致癌”?这是真的吗?专家说,大家不必过于恐慌。
报道中提到,我国有23省44城的自来水中检测出了亚硝胺,而亚硝胺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2A类致癌物,也就是动物实验已经有充分证据,但人体中的致癌证据尚不明的一类高度疑似致癌物。
亚硝胺这个物质,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很多食物里都存在,尤其是腌制类的食物。相比于自来水而言,这些食物以及烟酒中亚硝胺的浓度要高出一到两个数量级,显然风险更高。而此次调查出的结果,龙头水亚硝胺的浓度平均在13ng/L,实际上也没有超出世卫组织制定的100ng/L标准,即使是相对较为严重的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也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所以,自来水中低浓度的亚硝胺,致癌风险并不大,大家不用过于担心。
不过话说回来,亚硝胺这种物质到底是怎么出现在自来水中的呢?
这就要从自来水氯化消毒的技术说起了。
19世纪末期,世界上百万人口的城市几乎都面临传染病的威胁,尽管病源传播的机制不是很明确,不过供水问题还是成了最值得怀疑的因素。于是当时出现了一种技术,采用次氯酸钙对水源进行“消毒”。其实,当时很多人对这种“消毒”方式并不信任,甚至还有一些城市动用法律程序问责,以防次氯酸钙对市民带来新的威胁。不过很快,这一措施被证明是有效的,城市里传染病的概率明显降低了,城市的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千万人口的城市也出现到了这颗星球上。于是,氯化技术成为自来水净化的标准方法,而氯化之后的副作用却没有被引起重视。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氯化的自来水已经成为城市中最为重要的系统,水中偶尔残余的氯味让很多人感到有些不适,因此在此期间,陆续出现了一些针对自来水余氯的研究。研究发现,残余的氯不仅会带来嗅觉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氯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包括像三氯甲烷、氯代乙酸这些含氯的化合物,而水中的一些含氮化合物则会被转化为亚硝胺,这便是亚硝胺的由来。在这些副产物中,亚硝胺的威胁算不上最大,三氯甲烷之类的那些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其实更大。
尽管存在这样的问题,就目前的条件来看,氯化技术还是最为成熟也最为商业化的一种自来水消毒技术,所以我们还没有太好的办法,彻底解决这些威胁,只能尽可能减少它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