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望攻克血癌
2019-04-01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参考消息》曾转载《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一则报道说,科学家已经发现树突状细胞疫苗对癌症的攻击力不如预计那样强大的原因,并展示如何通过增强疫苗的肿瘤单位机制,克服这一阻力。这一发现展示了一种装备树突状细胞的新颖方法,使其能够激发免疫系统,对抗癌症。
报道说,这一发现发表在《自然免疫学》杂志上。该杂志是美国免疫学科最权威的科学杂志,表明这一成果为重大突破,引起了国际关注。而承担该项研究任务的是美国杜克癌症综合研究中心和杜克大学医疗中心医学和免疫学系的研究人员。他们的领军人物是一位中国籍科学家杨一平教授。杨一平是从苍南桥墩走出的年轻科学家。
在满山杨梅红了的时候,杨一平教授回到了家乡苍南。这是他出国后第二次回家探亲,已经相隔12年了。他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7岁,都是第一次随父亲来中国。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日子里,他们享受着中国传统家庭的天伦之乐,与从来不认识、但又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在一起,有时还在爷爷奶奶怀中撒娇。几天下来,他们能说简单的普通话了,还说苍南的海鲜鲜美,伯伯阿姨可亲。
我们是在杨先生即将离开家乡的前夕,特地来到灵溪镇他父母家中进行采访。
采访对象:杨一平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和免疫系教授医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双博士(以下简称杨)
特约主持:金辉(以下简称金)
预言:血液肿瘤将被攻克
金:采访您是读者的推荐。他们说您回来探亲几天了,是美国一流的科学家,很有学术成就,符合我们专栏的要求。
首先是否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目前从事研究的学科?
杨:我现在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担任医学系和免疫系教授。这是个研究人类基因免疫和肿瘤治疗的机构,也就是美国杜克癌症综合研究中心。我肩挑两副担子:每周定期给肿瘤病人看专家门诊,其余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因此称是医生科学家。这在美国的医生中为数不多。
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死亡率很高。那么人的身体为何会发生肿瘤呢?主要是肿瘤与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大免疫系统不健康,发生肿瘤的机会就会增多。所以人体的免疫监控对控制肿瘤有很大的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肿瘤细胞也是很狡猾的,它们能够逃避免疫的监控。我的研究就是设计方案不使其逃脱。2004年《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我在这项研究上的突破。这项研究主要是建立在与人体模型十分相似的动物模型上,这给了我们信心,但人体实验还在进行之中。
金:以您这么说来,人类攻克癌症的可能性增大了。您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您对攻克癌症难题的前景是否看好,估计还要多少时间能攻下人类的顽症?
杨:全世界的科学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研究肿瘤课题,虽然每年都有新的突破,新的成果,但要走的路仍很长。目前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控制肿瘤的复发。因为肿瘤的治疗与其它疾病不同。即便消灭了99%的癌细胞,如果不控制,剩下的1%仍会增殖和复发。所以增强免疫监控是消灭肿瘤的最好机制,不然都将是治标不治本。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人类要攻克各种肿瘤还要30至50年时间,但血液肿瘤,如白血病和淋巴瘤(血癌)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被攻克,我们正在研制增强抗肿瘤免疫的疫苗。
个性:永不满足不断追求
金:啊!这可真是人类的福音啊!记得几年前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若有人将癌症难症攻下,要用黄金为功勋人物造像。
您从事的基因免疫和治疗的研究是很前沿的学科,您从小生活在浙南群山怀抱的山区,您是怎么选择这一学科的?
杨:小时候,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医学,那是我父亲的点拨。记得我高中毕业时,曾想报考无线电专业的大学,因为从小喜欢无线电,读中学时曾用二极管装搭收音机,而且还能收听到温州电台的声音。但是父亲希望我学医,治病救人,造福人类。考进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后,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对医学和生物学着了迷,因为人体的机构和功能实在是太奥妙、太复杂了。有这么多的未知在向我挑战,我的好奇心和永不满足的个性,驱使我不断地探索、挖掘和创新。我非常感谢父亲当年的引导。子女的爱好是要尊重,但毕竟长辈比我们早了30来年的生活积累,对我们的选择还是有帮助的。
金:您刚才说到自己永不满足的个性,这是不是在学校读书时培养的?据我所知,具备这种个性的人,求知欲望将是特别的强烈,是吧?
杨:是的,我从小对知识有一种“饥饿感”,总也不满足。小时候学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就得自己找书读,满足求知欲望。小学三年级,我开始读祖上传下来的大部头著作,如《三国演义》。不少字不认识,自己就想方设法把它琢磨懂了。古人云:“学之甚多,方知甚少”。我的这种永远不满足的个性就是在学习中形成的。记得在浙江医科大学本科毕业时,学校保送我读研究生,我不满足这种吃现成的,要自己努力。后来考上了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著名肿瘤专家丁濂教授的研究生,直至毕业留校。
金:那么,1989年您离开协和医科大学,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读医学和细胞分子学双博士学位仍是个性使然,不满足现有的学识而要出国深造,是这样的吗?听说您是用三年时间读完了双博士学位,这对常人来说不仅有点难度,就是正常毕业也要七八年吧?
杨:是的。不过我的医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双博士学位的获得是勤奋加机遇的结果。因为我在国内读研究生时,已经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并且谙熟文献检索。这样我就少走了很多弯路,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我获得双博士学位提供了良机。我十分感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老师们对我的培养。
所谓的成功,我的体会就是天赋加勤奋加毅力。没有终点,总是在动态中向前,不断追求新的境界。
金:说得好啊。追求新的境界就是不断地否定自己。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知人之智者亦不一定自知啊。可以说,否定自己就是给自己上了新的台阶。您的永不满足的追求,是成功的动力。
在您研究的领域里,目前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的是哪个国家,您的研究又处在什么地位?
杨:现在世界上肿瘤基因免疫和医疗研究的水平,美国处于领先的地位。在美国领先了,也就是世界领先了。我主持的实验室的研究课题在我们的领域里是最前沿课题,得到美国卫生部及美国著名私人基金会的支持。现在我实验室里有5名博士生和4名博士后,除此之外还有数位技术员,他们都非常努力地工作。
荣誉:美国杰出青年科学家
金:1995年您被美国学术界评为“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之一,这是不是意味着您的学术成就在美国的影响力,美国是怎么评选的?
杨:那是我博士后的论文。这篇论文主要是如何对T淋巴细胞进行免疫调控,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是新的发现并带动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所以影响力极大。评选是根据每年文章的影响力决定的。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我在事业上刚刚起飞,科研的深度与广度与现在是无法相比的。
金:这次您带着女儿回来,受到了家乡的热情接待,您觉得家乡变化大吗?
杨:家乡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村村通了公路,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这次回来我去了一趟温州,游览了雁荡山和洞头。洞头的五岛相连真令人叹为观止。苍南也一样,变得越来越现代化了。我还去了桥墩老家,找到了当年的小学。我真为家乡的变化而激动和自豪。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和政府部门对我的关切,在此转告我的谢意了。
金:您在美国从事研究医疗工作多年,而且还在美国成了家,说说您的家庭吧?
杨:我在美国有个幸福的家庭,妻子和我在一个实验室做研究工作。她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博士,曾是北京中国协和大学本科生毕业的。我们1989年一起到美国留学。我们的两个女儿一个在读小学四年级,一个读二年级,我每天早上开车送她们上学,下午放学由她们妈妈接回来。由于工作繁忙,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这次把她们带回来就是一种补偿。
■人物简介
杨一平,1965年2月出生于苍南县桥墩镇。曾在莒溪小学读过,后从桥墩小学毕业,又在桥墩中学读了初中和一年高中,于1980年从平阳一中考上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1985年7月毕业并于同年9月考入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班。1988年获硕士学位。
1989年赴美留学,于1993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医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双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9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医学院相继完成博士后以及内科临床医师的训练。1999年,又以优异成绩进入全美久负盛名的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医学院进行为期三年的肿瘤疾病临床专科训练。
在过去的15年里,杨一平教授主要从事人类肿瘤基因和免疫治疗的研究,学术成就斐然,引人注目。1995年被美国学术界评为“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称号,并获多项医学基因研究成果奖及专利权。
杨一平已发表50余篇科学论文,其中多篇刊登在如《科学》《自然》等美国著名科研杂志上。他的实验室享有美国卫生部等投入的科研基金。他现居住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市,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和免疫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