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会遭到身体“投诉”
2015-03-19 抗癌健康网
专注健康 关爱生命 临床中,输液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不到一分钟即可遍布全身,起效迅速,因此大家一有头疼脑热、胃疼腹泻,就用这个方法“救急”。近日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尽管很多人已经开始认识到输液的危害,但仍有不少人经常输液,并主动要求输液。抗癌健康网指出,输液的影响相当一个小手术,应谨慎使用。
多数人输液是认为它效果更好、见效更快。抗癌健康网认为,从总体来说,输液并非最佳给药方式,它存在一定的风险。
感染风险。外用皮肤软膏、滴眼液等外用药操作简便、风险低,药物多在局部起效,对身体其他部位影响较小。口服药的风险居中,因为它虽然通过胃肠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但一般需要30~60分钟起效,且通过肝脏代谢“解毒”,正确使用时较为安全。输液相当于一个小手术,有感染的风险,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一旦出现问题,将迅速出现全身症状。
不良反应比例高。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58.7%是注射剂引起,与2012年相比升高了两个百分点。由于输液是将药物送入血液循环,不良反应发生更快、更严重,药物代谢排出体外的时间也较长。
引发输液反应。输液需要遵循无菌原则,并受到患者体质的影响,发热、过敏性休克、静脉炎等都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张继春表示,输液的药物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微粒,如果它们堵在细小的血管中,可能聚集,引起栓塞。
增加循环负担。输液需要把药物溶解在盐水或糖水中,如果一次输两袋500毫升的液体,相当于短时间增加了1升的血容量。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人,正常情况下全身血量约为4~5升,粗略估算,输液1升相当于加大了20%的循环负荷。老人的心肺功能较差,尤其是有心衰等心脏病的老人,频繁输液的风险更大。
加速过敏和耐药。药物过敏可能引起休克等严重后果,输液时药物迅速进入血液,过敏可能更快出现,症状更重。同时,如果输抗生素,相当于把抗生素带到全身,更容易引起耐药。
但小编也要提醒,经过各项检查,医生认为确实需要输液时,不应拒绝,而应遵医嘱输液并注意观察症状。